Вы находитесь на странице: 1из 14

公务员热的真正原因

公务员是潜力股,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只有在体制改革相对到位、监督机制相对完善之时,
公务员热才会降温

  毛建国

  据报道:11 月 25 日,全国 53 万余名考生参加了 2007 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


务员招考公共科目笔试。前日,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对“报考公务员热”及“公务员收
入水平”等问题作出分析,认为:“公务员的待遇比外资企业差远了”。

  尹副部长认为,

公务员热的第一个原因是就业压力比较大;第二个原因是公务员的职业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三个原因是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制度,让有才华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应当承认,这种分
析有一定道理,但细细看来,公务员热的原因包括这三点,但远不止这三点。我们不妨将其
与外资企业作一个全面对比,以求得出公务员热的准确答案。

  第一,待遇。从表面上看,公务员的待遇确实不如外资企业,但这只是暂时的,显性的。
公务员的实际收入一般超过其账面收入。

  第二,保障。公务员享有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住房等等,都不是外资企业
员工所能望其项背的。而且,外资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大,

竞争力大;而公务员工作相对轻松,大多数公务员都能享受国家法定假日。外资企业员工合
同往往一年一定,其工作就如踩在西瓜皮上一样,随时有失去的可能;而公务员却是一进
终生,除非违法违纪,很少有可能失去工作。

  第三,社会地位。中国人自古就有官尊民卑的思想,一个公务员,尤其是上级机关的公
务员,即使在其单位内部无权无势,但在社会上,尤其到了基层,却享受着人们尊敬的眼
光。仅以出差为例,外企员工大多自己打理,而公务员出差尤其下基层,却由下面安排得十
分妥当。

  仅举三例,即可看出公务员岗位的优势所在。事实上,拿公务员与外资企业员工相比,
本身就体现出公务员待遇的超人一等。我们都知道,外企员工,属于较有吸引力的岗位,就
业岗位本来就有限。即使说,公务员和外企岗位的吸引力差不多,但同社会其他岗位相比,
其吸引力还是大得多。在同一个地方,属公务员编制的收入就比事业编制高得多,其保障更
是其他编制人员所不能比拟的。

公务员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虽然尹副部长“在人事部也是负责公务员工资福利的,我
对这些情况都是比较清楚的”,但他对公务员的隐性收入(灰色收入)未必清楚。公务员是潜
力股,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只有在体制改革相对到位、监督机制相对完善之时,公务员热
才会降温。这也是为什么公务员岗位有冷热区分的原因所在。有的岗位之所以出现千人报考
现象,就说明这些岗位蕴含极大的隐性收入,这也变相地提醒相关部门,要对这些部门和
岗位加强监管力度。

“公务员考试热”之原因
  1.收入 、福利

  《中国新闻周刊》2005 年 12 月 8 日,《公务员:一个金饭碗?》一文中报道:上海、北
京、深圳、广东、江苏、浙江等直辖市和经济发达省,公务员平均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上。以辽
宁、海南、吉林、新疆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区或者国家给边疆补贴、西部开发补贴省份的公务员,
平均月收入在 1800 元以上。第三梯队,类似于河北、湖南、云南、山西、福建、河南等省份,
这些省虽然经济不是太发达,但每次涨工资,国家都给予拨款帮助,平均月收入在 1200
元左右。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如安徽、贵州、江西、广西等省区,公务员工资月收入
应该在 1000 元左右。同一地区,部门不同,工资收入也迥异。一些如电信、电力、有线电视
等垄断行业的人员,全国平均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管钱的部门,如国税、地税、工商、银
行、财政、海关,全国平均月收入应该在 2000 元左右。而普通党政机关,包括政府、政府职
能部门、党委序列部门,全国平均月收入大约 1000 元左右。今年年初,上海市市级机关妇
委会向上海市 19 个单位发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上海近八成女公务员对自己收入满意,
有 84%的女性明确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职业还会选择当公务员。

  《中国经济周刊》2004 年 11 月 30 日,《公务员该不该是金饭碗》一文中报道:长期以
来,公务员职业因为稳定、工作压力不大被称为“铁饭碗”,成为很多人择业的首选,有数
据显示,近十年来,公务员的流动率只有 0.05%左右,“一杯茶、一根烟、一份参考看半天
”,更是用来形容公务员工作轻松。而近几年来,在历经多次加薪之后,与社会上大多数职
业相比,公务员的工资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也有“范
围扩大化”的倾向,在房补、车补之外,又相继出台了公家出资深造、民企工作可领双薪等
政策,公务员更是由“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

  www.sina.com.cn2005 年 12 月 6 日,《专家冷思考公务员热 称政府应开发公共
岗位》一文中报道:《公务员法》将从明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其中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
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住房、医疗有补贴,退休、患病、工伤、生育有补偿,这些都有明文规定。事实上,公务员
工资改革一直在悄然进行。公务员工资在规范、稳步地提高,已是近年来的总体趋势。记者了
解到,一个硕士毕业生进入国家某部委后第一年,月基本工资约为 1000 多元,加上各种
津贴、福利后,大约在 3000 元左右。

  《新世纪周刊》2005 年第 43 期,廖素冰《公务员金饭碗含金几何》一文中报道:从人事
部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从 1985 年以来,国家曾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
过 8 次调整和改革,高低工资差别从 10.2 倍下降到 6.6 倍,每次调整工资都有涨幅。此外,
各地陆续进行的车补、房补,使公务员实际收入又多一层。例如在广州市的车改方案中,月
补贴的发放标准为正处级 2800 元、副处级 2000 元、正科级 650 元、副科级 550 元、科员
450 元、工勤人员 350 元。而在北京市去年开始的公车改革试点中,海淀区对公务员按级别
发放交通补贴,处级干部每月 1300 元至 1500 元,这些经改革而来的津贴补助对公务员
而言,都不是小数目。汪玉凯表示,工作稳定体面、压力小、优厚的福利保障、工资不高却有
隐形收入,这是公务员职位最吸引人的地方。另外,做政府公务员也是一些热衷政治的人走
向仕途的必经之道。为了减小公务员地区、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减少隐形收入对实际收入
造成的差别,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方搞透明收入政策。在京、沪的“阳光工资
”被称为:3581 工程,即科级、。处级、局级和部级人员的月收入分别达 到 3000 元、5000
元、800O 元和 1 万元。北京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去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机关津
贴、补贴、奖金,规范公务员收人的通知》,行政级别和工龄资历等成了核定工资标准的最重
要依据。

  《瞭望东方周刊》2005 年 12 月 06 日,程瑛《年轻人挤向中央政府掀起公务员热》一文
中报道:2004 年北京市启动的“3581 工程”,还让五万多名公务员享受到了更高的工资
待遇。

  《经济参考报》2004 年 12 月 4 日,王莹 徐扬《还是端着铁饭碗踏实:聚焦大学生公
务员考试热》一文中报道:自从 1989 年以来,公务员不断加薪,虽然增幅不大但频率挺高,
现在各地公务员的薪酬在本地都处于较高水平。公务员按工龄的不同,可以分别享受 7 到
20 天的带薪休假。医疗、住房补贴、一年拿 13 个月的薪水等都成为公务员这一职业的诱人
“筹码”。

  新华社 2005 年 12 月 28 日,《三大原因促成公务员考试火爆》一文中报道:原中国人


事科学院院长、人才专家王通讯认为,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在很多国家,公务员职业风险
相对较小;其三是公务员职业的保障性,公务员为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服务,其职业发展、
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通常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

  2.城市 户口、稳 定、升迁

  《经济日报》2005 年 11 月 9 日,李予阳《透视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一文中报道:以往由
于难以解决外地人员户口进京问题,历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有 80%以上的岗位要求
报考者具有北京市户口,颇受广大非北京户口的考生非议。今年中组部和人事部首次对中央
国家机关的招考职位不再设户籍限制,并同等对待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为全
国范围内的报考者提供了平等的报考机会。户籍问题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迄今已成为
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此次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取消报考者户籍限制,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新华网 2006 年 3 月 6 日,田树利,《公务员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一文中报道:在一


些限制外地人进入的城市,公务员可以落户这一点也被许多年轻人所看重,他们宁愿为户
口少挣点钱。在北京,一些企业将户口、进京指标私下出卖,价值一般超过 3 万元。

  《瞭望东方周刊》2005 年 12 月 6 日,程瑛《年轻人挤向中央政府掀起公务员热 》一文
中报道: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一个多月前,中共中央党校的《小康》杂志对中国“快乐小康
指数”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公务员这一职业群体的快乐感很高。数据显示,在 26-
35 岁,36-45 岁这两个年龄段,被调查者中 45%有职位升迁空间。相应地,他们对工作
的快乐满意度高。在 46-55 岁,84%的被调查者没有升迁空间,会享受现有职位的成果,
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也比较高。

  红网 2005 年 12 月 10 日,侯作振《“公务员考试热”社会的悲哀还是进步》一文中报


道:在现今哪个企业能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尤其是对以前来说最保险的国企,现在成了
工人下岗大户,就业难成了老百姓最头疼的事情,可是公务员就不一样了,“是官强过民
”,“金饭碗”,工资待遇连年涨,还稳定安逸,只要不犯错,职务只能升不能降。

  《经济参考报》2004 年 12 月 4 日,王莹 徐扬《还是端着铁饭碗踏实:聚焦大学生公
务员考试热 》一文中报道:公务员的职业优势也逐年显现出来,首先是工作稳定,压力较
小。据人事部统计资料,从 1996 年实行辞职辞退制度以来,到 2003 年的 8 年间,全国共
有 19374 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平均每年不到 2500 人。如果按照全国近 500 万名公务
员计算,每年辞退的公务员占总数的比例为 0.05%左右。加上 3 万多主动辞去公务员职位
的人,粗略估算,公务员的流动率在 1.25%左右。而企业人才流动率达到 10%。

  温志嵩《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一文中
写道:在这里,“社会理性选择”就表现得十分突出,相对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
”这种单一标准的选择,社会理性选择更具有多样化,它促使大学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
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经济理性选择,而只是“ 满意”和
“ 合理”的标准。因为“最大”和“最优”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其付出的机会成本往往会
更大,在生存压力之下,只要能求得相对的“满意解”,大量考生是宁愿放弃效益的最大
化的。而这种“满意”和“合理”常常是不确定的,它与个人实力、资源价值、对资源信息的
控制分布以及后果有直接关系。在基本生存安全得到保障以后,诸如个人价值实现等其他层
次的需要就会凸显出来。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能带来广阔职业前景、个人良好发展前途及可观
经济收益等预期行动后果,这比起从事别的工作所带来的生存安全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公务员之所以成为考生眼中的“香饽饽”,除了“铁饭碗”的诱惑,还有“铁保障”的诱
惑。在人们眼中,姑且不论公务员各种各样的“明补”及“暗补”,单是培训、医疗、退休养
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社会理性选择比生存理性选择
体现得更为强烈,并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导动因。

  finance.sina.com.cn2004 年 11 月 30 日,《公务员职位:最后一个金饭碗?》一文
中报道: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认为,除了大学生扩招后供给量的增加之
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通过这几年的加薪、车改等政策,公务员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这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礼胜认为,
在我国,公务员职业的现状,却是从事相对轻松的政务管理,平均报酬要高过其他经济部
门。

   3.地位 、权利、 人脉

  《中国新闻周刊》2005 年 12 月 8 日,何忠洲、黄艾禾《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之重》一文
中报道:现在之所以出现了公务员考试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在分析了改革开
放这二十多年的社会职业变迁之后说,“这和大环境相关,也和公务员职业在当前的社会
地位相关。”
  《中国妇女报》2006 年 1 月 25 日,襄尔《“公务员崇拜”说明了什么》一文中报道:折
射出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尚难消除。一方面,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加入公务
员队伍,可以促进公务员队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服务水
平。但另一方面,大学生想进入公务员队伍,折射出大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
思想的影响,表明当代的年轻人对权力的崇拜。与此同时,说明现在的政府职能转变远远没
有达到市场经济的应有要求,解决政府权力过多过大过滥的问题还有很长的、关键性的步骤
没有跨越过去。

  《中国人事报》2004 年 11 月 2 日,朱亚勤《人事部官员从四方面详解公务员报名为何
如此火爆》一文中报道:政府机关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强,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理念正在为越来
越多的人认可。刘家林说,随着公务员职业的社会地位逐步上升,许多人才也开始把政府工
作视为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舞台。同时,新一届政府的亲民理念也给公务员职业
增添了魅力,继承优良传统、同时吸收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政府机关正在吸引各类人才一展
抱负。

  《瞭望东方周刊》2005 年 12 月 6 日,程瑛《年轻人挤向中央政府掀起公务员热》一文中
报道:不少人认为,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国家
机关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竞争机制不健全,公务员缺乏淘汰机制;传
统文化中的“官本位”尚难清除。

  《经济参考报》2004 年 12 月 4 日,王莹、徐扬《还是端着铁饭碗踏实:聚焦大学生公务
员考试热》一文中报道: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职能与办事方式将逐步与世
界接轨,公务员培训与进修机会增多,一些部门如贸易、海关等发展空间十分大。许多大学
生开始把政府工作视为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舞台。此外,“学而优则仕”是我国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晓楠研究员认为,大学生“公
务员考试热”表示这一传统在我国目前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北方,这一点尤为明显。
大学毕业后,到政府工作不仅待遇高,稳定性强,而且政府这块招牌,也显示了在这里工
作的一种地位和权力。这是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一个重要原因。”原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人
才专家王通讯认为,公务员直接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一般具有较
好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对具有公共服务热情的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温志嵩《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一文中
写道: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肖滨教授也认为公务员“热”的原因在于一是它在社会中处于强
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此外有人认为公务员热是出于对官本位和权钱交易的追求。在我国
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制度性漏洞给了官员很多寻租机会。这种寻租活动倒未必一定表现为赤
裸裸的权钱交易,根据人的天性,仅仅因为掌握着资源分配权、别人求着自己而产生的那种
支配他人的快感本身,就具有很大诱惑力。

  《学习时报》,《公务员考试热说明了什么》一文中报道:公务员职位的“高含金量”。这
种“高含金量”主要体现为公务员职位的高稳定性、高福利性、高声望性和高权力性等,要
知道当代社会转型期,许多职位内蕴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相较而言,公务员职位不失
为职业选择的“上策”。
  finance.sina.com.cn2004 年 11 月 30 日,《公务员职位:最后一个金饭碗?》一文
中:由于我国是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掌握有大量的资源,使得人们对公务员的
评价和职业期望值都比较高。

  4.就业 压力

  《瞭望东方周刊》2005 年 12 月 6 日,程瑛《年轻人挤向中央政府掀起公务员热》一文中
报道:由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调查,涉及 15 至 29 岁
的青年共 7000 个样本。调查显示,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 9%,高于中国目前 6.1%左右的
社会平均失业率,72%失业青年长期失业。

  凤凰卫视 2005 年 11 月 1 日,《公务员考试人才“挤挤”为哪般?》综合消息称:公


务员考试之所以这么热,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才数量的不断
增加,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大量增加,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
革,一次分配定终身局面的打破,使人才流动、二次择业成为必然趋势,不少人看上了相对
稳定的公务员岗位。

  亚商在线 2005 年 12 月 7 日,《新视角:公务员热折射“80 生人”畸形择业观》一文


中报道:2006 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近 400 万,面对有限的岗位,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
大。由于高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距离,许多公司不愿意招刚跨
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公务员招考,很多学生不假
思索先报名再说,都不愿错过机会。

  《学习时报》,《公务员考试热说明了什么》一文中报道:当前,我国公务员考试热有其
内在的必然逻辑,是个体理性选择行动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每年新
增劳动力数百万,2005 年新增 380 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失业无业人员和流动知识青年,
全国就业环境相当严峻,报考公务员无疑是一个必要选择。

  《中国经济周刊》2004 年 11 月 30 日,《公务员该不该是金饭碗》一文中报道:与此同
时,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恶化,也推动了公务员的行情看涨。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
群体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同时,许多深感工作压力大或对收入不满意的在职人员,
也希望借公务员考试改换门庭。

  新华社 2005 年 12 月 28 日,《三大原因促成公务员考试火爆》一文中报道:人事部公


务员管理司司长刘家林说,高等教育扩招后进入高校的学生,近几年陆续毕业加入就业大
军。毕业生大幅增加,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报考公务员是非常重要的就业选择。据了解,
2006 届高校毕业生超过 410 万人。由于我国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 1300 万到 1400 万人
左右,就业压力巨大。中央、国家机关集中招考,一次性提供 1 万多个岗位,对于求职者无
疑非常有诱惑力。

  《中国新闻周刊》2005 年 12 月 8 日,《门槛最高,或是最低的考试》一文中报道:据国
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的推测,2004 年毕业生 260 万,2005 年达
320 万。如果按初次就业率 70%推算,这两年将分别有 80 万和 100 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中国人事报》2004 年 11 月 2 日,朱亚勤《人事部官员从四方面详解公务员报名为何
如此火爆》一文中报道:就业压力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刘家林说,2004 年有 240 万高
校毕业生,2005 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 340 万。中央和国家机关集中招考,一次性提供
8400 余岗位,这对于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学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有诱惑力的机会。
据统计,应届毕业生在此次公务员报考中仍占多数。

  《经济参考报》2004 年 12 月 4 日,王莹 徐扬《还是端着铁饭碗踏实:聚焦大学生公
务员考试热》一文中报道: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就业压力逐年加大。2004 年
我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 280 万人,较去年增加 68 万人,增幅 32%。2005 年这一数字
将上升到 340 万。中央和国家机关集中招考,一次性提供 8400 余岗位,加上各地方组织
的省市公务员考试,这对于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大学生们来说充满着诱惑。据统计,应届毕
业生在此次公务员报考中仍占多数。对于日渐增长的毕业生大军来说,公务员考试无疑是国
家为他们搭设的一座通往就业的桥梁。大学生小郑告诉记者,目前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只有
这几条:找工作、出国和考研。考取国家或地方的公务员,是“找工作”这条出路中很不错
的选择。

  www.sina.com.cn2005 年 12 月 6 日,《专家冷思考公务员热 称政府应开发公共
岗位》一文中报道:2003 年公务员报考开始出现火爆场面,那正是中国高校大举扩招后的
首批毕业生就业之年。那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212 万,比上一年增加了三成。明年,
又将有 350 万高校生和 400 万“三校生”毕业,公务员考试自然随之水涨船高。

  温志嵩《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一文中
写道: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生存理性选择”是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重要动因。“
生存压力”既包括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方面的压力,也包括社会制度等结构性方面的压力。
当然,迫使众多考生蜂拥而上参加公务员考试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压力。一般认
为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压力是人为造成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突变而成的,这种压力从
它诞生时起,就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尽管由于制度规范的强大,人们可能会一时忍受制
度的压力而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在制度允许的范围以内良性运作,但这并不等于制度对人们
的压力不存在,恰恰相反,这种压力潜伏在社会结构之中,且迟早会爆发出来,一旦结构
性压力有所松弛,便会形成一股巨大的“爆发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跃发展,特
别是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所限和社会对人才学历要求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很难找到工作或找到与期望相符的工作。造
成大学生尤其是专科生的就业压力和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众多的
大学毕业生随即冲公务员考试所提供的近万个岗位蜂拥而来。

  5.考试 政策优惠

  新华社 2006 年 2 月 9 日,《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行回避制度》一文中报道:


今年起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行回避制度。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
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
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这是人事部 2 月 9 日发布
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提出的要求。根据《暂行规
定》,聘用单位负责人员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
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正的,也应当回避。 《暂行规定》要求招聘工作要做到信息公开 、
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督。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上级主
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违反干部人事纪律及《暂行规定》的行
为要予以制止和纠正,保证招聘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中国人事报》2004 年 11 月 2 日,朱亚勤《人事部官员从四方面详解公务员报名为何
如此火爆》一文中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招考逐步形成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机制。
刘家林介绍,公务员考录制度从 1994 年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不拘
一格选才,坚持公开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努力实行“玻璃
房子里的竞争”,为许多致力于从事公务员职业的有志青年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也为机
关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无论门第和地位,没有黑幕和暗箱操
作,公务员考录制度是公平合理的。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吸引了各类人前来报考。”2005 年
中央、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发布后,记者发现,此次公务员招考对象与 2004 年相比发生了
重大变化:2004 年招考对象主要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2004 年优秀应届毕业生和 2002
年、2003 年毕业于全日制普通高校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以及符合职位要求的其他
人员;而此次招考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和符合职位要求的社会在职人员。
这意味着社会在职人员首次有了与应届毕业生共同竞争国家公务员职位的机会。为了吸引优
秀人才加盟到中央、国家机关中来,在此次公务员报名工作开始前,人事部组织财政部、文
化部、发改委、知识产权局、中国气象局、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等 8 部门分别到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三所高校进行宣讲,向学生介绍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2005 年的招考政策、部门业务职能和拟招录职位信息等,展示了部门形象,提高了报名的
针对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了解,这是国家部委首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高校。刘家
林表示,“我们也是求才若渴。”

  www.sina.com.cn2005 年 12 月 6 日,《专家冷思考公务员热 称政府应开发公共
岗位》一文中报道:性别、外貌、毕业院校等限制也被禁止出现在报考条件中;公务员体检标
准上,“大小三阳”人群被允许纳入公务员队伍。可以说,2005 年是通向政府机关的门槛
被砍掉最多的一年。今年中央机关有三分之一的职位只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
高校毕业生”,使社会考生有了更多机会。记者了解到,今年约 50 万名取得考试资格的考
生中,有超过 12 万人是社会考生。

  《经济日报》2005 年 11 月 9 日,李予阳《透视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一文中报道:为减轻
考生负担,今年的招考,继续对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考生实行减免相关考试费用。

  新华社 2005 年 12 月 28 日,《三大原因促成公务员考试火爆》一文中报道:公务员考


试坚持招考政策、招考计划、招考职位、资格条件、报名人数等向社会公开。刘家林说,公务员
考试注重公开平等竞争原则,从报名到录用各环节高度透明,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选择权、
参与权和监督权,这对报考者很有吸引力。

  《学习时报》,《公务员考试热说明了什么》一文中报道: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公
务员考试将公务员职位作为稀缺的社会强势职位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进行全社会公开配置,
这种一改过去“暗箱”操作的选拔方法体现出难得的公平、公正性,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成
员报考。(米 丰/摘编)
“公务员考试热”之概况
公务员职业的种种显性和隐性的好处,加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得原来只是录用政府工
作人员的考试,在刚刚进行的公务员招考成为冬季里一个最“热”景观,而且,参加公务
员考试的人,有“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之说,连一些已经工作
多年的人,也不耐寂寞加人报考大军。公务员考试变成了全中国高学历人才竞争最激烈的“
中国最难的考试”。公务员报考热,除了有其职业优势的原因外,同样反映出转型社会的就
业困局。

  1.历史

  《光明日报》2006 年 2 月 27 日,张玉玲《中国需要多少公务员》一文中报道:唐朝高宗
时期官民之比的 1:4323,清朝康熙时期的 1:911。

  《经济日报》2005 年 11 月 9 日,李予阳《透视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一文中报道:干部队
伍的“出口”初步畅通。退出制度正常施行。从 1996 年到 2003 年底,全国共有 1.6 万余
名公务员被辞退,3 万人辞职,初步改变了“能进不能出”的局面。

  《中国新闻周刊》2005 年 12 月 8 日,《公务员:一个金饭碗?》一文中报道:2002 年,
在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里,当代中国社会被划分为十大
阶层,公务员的高层和一般办事员分布在第一和第四两个阶层里。三年之后,记者再询问主
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对公务员所处
社会层级分析是否有变时,他肯定地说,“当之无愧,仍处在社会的最高阶层。”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团中央今年对中国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也表明,青年就业选择的前 3 位分别是:
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自己创办企业。

  《中国新闻周刊》2005 年 12 月 8 日,何忠洲、黄艾禾《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之重》一文
中报道:上世纪 80 年代时,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
的人事制度从国外引入中国,就此结束了政府机构遴选的非制度化特色,人事部和中组部
制定了规定,叫“凡进必考”,即国家机关凡补充人员都要通过考试。而且,参加公务员考
试的人,高学历的越来越多,一个盛行的说法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是“博士生
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连一些已经工作多年的人,也不耐寂寞而加入报
考大军。

  温志嵩《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一文中
写道:从公务员考试的报名的统计数据来看,某些行业却因为报名人数较少甚至达不到开
考比例而出现了“冷”现象。从往年的情况看,一是税务、海关等职位较热,地震、煤矿、气
象部门的职位报名人数偏少,今年的报名情况依然没有逃脱“窠臼”。没有达到开考比例的
10 个职位,几乎全部集中在 3 个部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2.77:1)、天津市地震局
(1.67:1)、西藏自治区地震局(0.5:1)、湖南省地震局(2.33:1)、黑龙江省气象煤
矿局(2.45:1)、贵州省气象局(0.89:1)、河北煤矿安全监察局(2.86:1)、青海煤
矿安全监察局(1.33:1)、广西煤矿安全监察局(1:1)、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
1)。二是偏远地区的职位,税务是今年报考最热门的单位之一,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职
位却较少引起考生的兴趣。例如,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国家税务局、葫芦岛市建昌县国家税
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四川省国家税务局、青海省国家税务局等。三是“无权”
的单位,国家统计局(直属三支调查队系统)在内蒙、辽宁、黑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
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的职位都出现空缺。中国文联办公厅秘书处综合文书岗位、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云南保监局等这些无权的单位也是少人报考。

  《光明日报》2006 年 2 月 27 日,张玉玲《中国需要多少公务员》一文中报道:中国公务
员狭义上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数量为 500 万人;广义的公务员指各级行政机关、
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数量为 1053 万人。中国狭义公务员的“官民比”为 1:
256,而广义公务员的“官民比”为 1:122。总体看来,中国政府公务员占总人口比例是
相当低的,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与社会上流传的“中国是世界上官民比例最高”的
看法有显著的差异。

  2.往年 报考数字

  《经济日报》2005 年 11 月 9 日,李予阳《透视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一文中报道:自
1994 年 6 月 7 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已经运行了 11 年。1994 年以来中央党政机
关共考试录用 3.1 万人,2000 年至今全国各地共考试录用 63 万多人。截至 2003 年底,
我国公务员的总数是 636.9 万人,其中中央机关及其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有 47.5 万人;省
级机关有 53.55 万人;地市一级有 144.6 万人;县(市)一级有 285.2 万人;乡一级有
106.1 万人。

  《中国新闻周刊》2005 年 12 月 8 日,何忠洲、黄艾禾《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之重》一文
中报道:一开始公务员考试并不那么热,自 1994 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起,至
2000 年,总共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不过 4 万多人。据人事部统计,自 2001 年中央、
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报名人数就一路攀升,五年里分别达到 32904 人、
62268 人、121165 人、360240 人和 541552 人,增长幅度分别为
89%、95%、197%、50.3%。

  《中国教育报》2001 年 12 月 19 日 ,《2002 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制度新变


化》一文中报道:据统计,报名合格人数为 62311 人,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89.4%(2001
年报名人数为 32904 人)。其中,报考中央国家行政机关 15252 人,报名数与计划录用
数之比为 13.6:1(2001 年为 9.63:1);报考中央党政机关 3287 人,比例为 10.8:
1(2001 年为 9.88:1);报考中央垂直管理系统 40303 人,比例为 13.0:1(2001
年为 6.63:1);A 类考生 29172 人,B 类考生 33139 人。

  《北京晚报》2001 年 11 月 17 日,丁肇文《今晨大学生热考公务员》一文中报道:今年
中央国家机关共有 103 个部门计划招录 4800 名公务员,而从 11 月 3 日至 14 日 12 天的
网络报名已经网罗到了 33007 人,其中 9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报名人数与计划录用人
数之比为 22.36:1,在审查合格的人员中,有博士 402 人,硕士 4376 人。国务院办公厅、
国税总局、经贸委、海关等部门最为火爆,其中,国办的网上报名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
达到了 102.67:1。在对外经贸部的报名点前,报名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工作人员介绍,由
于受入世影响,今年报考外经贸部的人数比往年有明显增加,虽然计划招收人数只有 103
人,但在现场报名之前组织的网上报名已收获不菲,截至昨天,网上报名人数就已经达到
了 1300 多人。不过外经贸部对公务员的要求较高,比如刚刚成立的世贸组织司拟招收一名
从事 WT0 法律研究的工作人员,但必须是在国外获博士学位者才能报考。

  《经济参考报》2004 年 12 月 4 日,王莹 徐扬《还是端着铁饭碗踏实:聚焦大学生公
务员考试热》一文中报道:辽宁省人事厅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辽宁的公务员考试,平
均录取比例为 32:1,其中省政协的录取比例更是高达 236:1。人事部资料显示:中央、
国家机关 2005 年招考共涉及 103 个部门的 8400 余个职位,到 10 月 28 日,共有 54 万
多人次通过网络提交了报名材料,有 31 万余人通过资格审查。从报名情况统计看,有 26
个部门的合格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之比超过 100:1。比例最高的是人事部,为 322.8:1。

  温志嵩,《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一文
中写道:根据人事部发布的最新消息,2005 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达
54 万,其中 31 万通过资格审查,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高达 37.3:1。

  《瞭望东方周刊》2005 年 12 月 6 日,程瑛《年轻人挤向中央政府掀起公务员热》一文中
报道:2001 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人数为三万多人,到了 2005 年,五年之中,
报考人数增加了 10 倍。

  《中国经济周刊》2004 年 11 月 30 日,《公务员该不该是金饭碗》一文中报道:据人事
部消息,中央、国家机关 2005 年招考公务员网上报名工作日前截止,共有 541552 人次
通过网络提交了报名材料,有 310656 人通过资格审查,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
平均为 37.3:1,提交报名材料人次与资格审查合格人数都超过了去年,再创历史新高。

  finance.sina.com.cn2004 年 11 月 30 日,《公务员职位:最后一个金饭碗?》一文
中:据人事部消息,此次公务员考试在报考总数大幅度增加以外,社会在职人员报考比例
也显著增加,占到总报考人数的 29.3%,与去年相比提高了 18.7 个百分点。就是说,除
了在校生看好公务员外,近 30%的报考者放弃现有职业争当公务员。此次公务员报考人数
在部门分布上差距为历年之最,其中最热门的人事部报考与拟录取人数达到了 322:1,
而气象、地矿等一些清水衙门甚至达不到开考人数。

  《中国新闻周刊》2005 年 12 月 8 日,《公务员:一个金饭碗?》一文中报道:考试时大
量的缺考也证明了很多报考者只是要试一试,并无必考的信念。比如,在河南,缺考人数达
3%;在四川,缺考比例为 5%;而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缺考率达到 10%,在北京的缺考率
达 20%。

  www.sina.com.cn 2005 年 12 月 6 日,《专家冷思考公务员热 称政府应开发公共


岗位》一文中报道:1995 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开始组织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录用考试。
十年来共录用了约 2.3 万人。而 2006 年计划录用的人数超过 1 万。相比之下,从 2003 年
起,全国报考人数突增至 36 万,今年更是猛增到近 100 万人。

  新华社香港 2006 年 2 月 8 日,《香港公务员被检控数下降据》一文中报道:截至


2005 年 11 月,香港共有公务员 17.4 万人。
  新加坡《海峡时报》2005 年 4 月 6 日,廖星亮《中国公务员队伍的面貌正在发生改变》
一文中报道:1993 年,仅有 32%的公务员有大学文凭。到了 2002 年,这一数字已猛增
到 69%。自 1995 年以来,中国每年聘用 5000 名大学生,以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3.近年 报考数字

  《经济日报》2005 年 11 月 09 日,李予阳《透视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一文中报道:从人
事部获悉,2006 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工作已经结束。今年 97 个中央、国
家机关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10282 人。报名期间,共有 50 万余人通过了招考部门的资
格审查。报考与录取的比例达到 48.6:1,而去年的这一比例约为 37:1。考试平均录取率
高于高考和考研,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今年突破一个职位千人
竞争的共有 5 个。一些热门岗位,报考与录取的比例达到 1000:1、2000:1。

  《学习时报》,《公务员考试热说明了什么》一文中报道:2005 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 97
个部门 8662 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网上报名时间从 10 月 15 日到 10 月 28 日,并
于 2005 年 11 月 26 日在全国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举行公共科目的笔试。据人
事部统计,报名期间,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 100 万,比 2004 年的 54 万人几乎翻了一
番,最后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 40 万(383008 人),约占报名总人数的 40%,其中最高
的报考省份为山东,报考人数高达 3.8 万人。根据公开数据可计算出,2005 年中央国家机
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 37:1,其中 38 个部门职位的
报考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 100:1,9 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 200:
1,5 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 1000:1。

  sunshine.hust.edu.cn,张冰清《公务员报考为何如此热?》一文中报道:2006 年公
务员报考某部门考录比竟高达 1907:1。

  温志嵩,《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一文
中写道:全国的报考人数已接近 100 万,其中最高的报考省份为山东,报考人数高达 3.8
万人,而去年的全国报考人数是 54 万,今年的报考人数翻了将近一倍。经济发展全国领先
的江苏省的国家直属单位报考热度更是非比寻常,招录比例接近了 60:1。报考公务员热
度由此可见一斑。从国家人事部网站上可看到,除海关职位外,在报名竞争 8662 个中央、
国家机关职位的近百万考生中,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 40 万,占报名总人数的 40%。合格
人数和计划人数比例超过 200:1 的职位有 9 个,包括中央办公厅、民革中央、人事部、民进
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财政部驻天津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中央国家机关工
委、国家体育总局。耐人寻味的是,一些艰苦行业的单位没有达到开考比例。

  《中国新闻周刊》2005 年 12 月 8 日,何忠洲 黄艾禾《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之重》一文
中报道:数字显示,今年社会在职人员的报考人数显著上升,与去年相比提高了 18.7%。

  《重庆晚报》2006 年 3 月 30 日,《重庆公务员报考第一天 两个职位 380 人抢》一文


中报道:昨早上 9 时 10 分,在渝中区报名点,数十米的报名者长龙已排出综合大楼。渝中
区此次共拿出 15 个岗位,昨天引来符合条件的 1070 名报名者。市委统战部招 3 人,220
余人报名;统计局招 5 人,51 人报名;市政府办公厅招 2 人,40 余人报名;民盟重庆市
委招 1 人,16 人报名。报考区县的人数不少。秀山招 7 人,108 人报名;石柱招 3 人,70
人报名;双桥区招 2 人,16 人报名。此次的公招“大户”——市公安系统招录 234 人,其
中 10%职位专收女生。石柱县 3 个职位有 70 人报名,但其中县审计局招录的工程造价专
业,无一人报名;另一个市级部门要招一名外贸专业者,也无人接招。相关人士分析,报名
者中不少是持外籍户口人士,约占总数 20%。预计此次公务员报名将接近 2 万人。

  《羊城晚报》2005 年 12 月 12 日,彭锋《全省 5 万考生“争吃皇粮”》一文中报道:昨


日上午,2006 年广东省公务员招考公共科目笔试全部结束。据了解,全省有超过 5 万考生
参加了笔试,其中省直机关 689 个职位吸引了 8458 人报考。根据考生考后的反映,这次
广东公务员招考笔试的整体难度要比国家公务员低,但由于题量太大,有部分考生并未在
相应的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

  《羊城晚报》2005 年 11 月 21 日,王琳《“公务员热”是人才流动的正常规律》一文中
报道:继中央、固家机关招考公务员出现报名热潮之后,省市两级的公务员招考报名再度出
现火热局面。据报道。广州市法检部门招考的 91 个职位就引来了 4280 人争夺,考录比例
高达 47:1,与国家机关招考的比例接近。

  中新网 2005 年 11 月 24 日,吴珊、刘敏《2006 年江苏省公务员报考人数将超 10 万


人》一文中报道:到 11 日下午 5:00,登录江苏省公务员网上报名系统的人数一直维持在
8 万多人次,根据这样的态势,今年竞争江苏省 4273 个公务员职位的考生,突破 10 万人
没有一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相当一部分海外兵团加入。

  《新华日报》2006 年 2 月 7 日,陈炳山、吕妍《江苏公务员报考人数突破 8 万 培训市


场畸形升温》一文中报道:2006 年江苏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时间过半,全省 4280 个职位
已经吸引 8 万多名考生报名。今年报名人数预计将突破 10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截至昨天
下午记者发稿时,民盟江苏省委招 1 名科员,引来 234 人报名,167 人通过了审核。省民
政厅招 1 名民间组织管理局科员,已经有 110 人报名,76 人通过审核。而省纪委报考人数
更是创记录的突破 250 人。

  《新闻午报》2005 年 11 月 3 日,罗可龙《上海 17144 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一文中


报道:昨日起到 8 日,上海市报考了国家公务员的考生可以进行网上确认。据人事部最新公
布的统计数据,上海考区共有 17144 人通过报考条件审核,其中多是上海高校的应届生,
他们将和全国近 40 万人一起,参加总招录比例为 47:1 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统计数字显示,
全国的报考人数已接近 100 万人,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 40 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 40%。
今年平均招录比例远远高于高考和考研,被誉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

  天山网 2006 年 3 月 16 日,《新疆公务员报考排起了长龙》一文中报道:2006 年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招考乌鲁木齐地区开始报名确认,等候报名确认的考生在新疆人才市
场门前排起了“龙阵”。据自治区人事厅公务员处相关领导介绍,目前浏览网上报名的有近
40 万人,预计报名人数有 1 万多人。

  www.changde.gov.cn2006 年 2 月 22 日,陈永春《我市公务员招考报名开始 今年
有四大变化》一文中报道:2 月 22 日是我市 2006 年度公务员招考现场报名的第一天。上午
一上班记者就看到,设在市政务中心五楼的市直单位(省垂直管理在常单位)公务员招考
报名点前人头攒动,众多考生及家长在政策咨询台、资格审查、领表登记处往来穿梭,一楼
的报名缴费窗口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截止上午 12 时,仅市地税局报名窗口就有 100 余人
报名并通过了资格审查。

  《瞭望东方周刊》2005 年 12 月 6 日,程瑛《年轻人挤向中央政府掀起公务员热》一文中
报道:11 月 26 日,2006 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开考。据人事部统计,全国大约有 36.5
万人参加这次考试,人数比上年增加 47%,北京市参加考试的人数就达 5.6 万。10282 个
岗位平均每个有 35 人竞争,个别岗位竞争者超过 2000 人。其竞争难度超过高考和考研。

  《扬州晚报》2006 年 2 月 22 日,张海波《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一文中报道:今年我
市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 20 日结束,6524 人通过资格审查,争夺 291 个报考职位,较去
年报名数超出 1 倍多,平均报考比例为 22:1。

  《瞭望东方周刊》2005 年 12 月 6 日,程瑛《年轻人挤向中央政府掀起公务员热》一文中
报道: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4 年高校 35.4%的应届毕业
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但只有 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米 丰/摘编)

Вам также может понравить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