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ы находитесь на странице: 1из 75

圆芯少模光纤传感基础研究

Study of Circular-Core Few Mode


Fiber Sensor

工程领域:光学工程
作者姓名:张 珊
指导教师:黄战华 教授
企业导师:无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天津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津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天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中文摘要

少模光纤(Few Mode Fiber, FMF)内可以同时传输基模和少数几个高阶模,不


仅具有单模光纤附加损耗和低模式色散的优点,而且兼顾多模光纤低非线性的优
势。少模光纤传感的本质是模间干涉,少模光纤内的不同模式对外界物理量的灵
敏度不同,因而少模光纤可以实现多参量传感,同时也可解决交叉敏感的问题。
本文对圆芯阶跃型少模光纤中两个圆对称模式之间的干涉进行了详细研究,
通过计算仿真了模间干涉的应变和温度相位灵敏度,设计了一种温度不敏感少模
光纤。搭建实验光路验证了这种少模光纤的传感特性,说明该少模光纤能够有效
解决广泛存在于光纤传感中的应变和温度交叉敏感问题。研究少模光纤的光谱传
感特性,提出了少模光纤实现双参量传感的方法。
本文围绕圆芯少模光纤的传感特性研究,主要完成了下列研究工作:
(1)基于少模光纤的模间干涉原理,研究了少模光纤温度和应变传感的原
理,推导了应变和温度的相位灵敏度公式,仿真分析了应变和温度的相位灵敏度。
(2)仿真分析了少模光纤中圆对称模式的功率分布情况,设计了用于应变
传感的温度不敏感少模光纤。
(3)基于少模光纤的模间干涉技术,结合错位熔接探测法,对温度和轴向
应变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设计少模光纤能够有效解决交叉敏感问题。
(4)研究了圆芯少模光纤的应变和温度光谱特性,研究了光谱解调的两种
方法,提出了少模光纤基于三模干涉原理实现双参量传感的方法。

关键词: 圆芯少模光纤,模间干涉,相位灵敏度,交叉敏感,多参量传感

I
ABSTRACT

Few mode fiber (FMF) is a special type of fiber which can propagate the
fundamental mode and a few high order modes simultaneously. FMF have less
nonlinearity like multimode fiber (MMF),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the same
performance as single mode fiber (SMF) in terms of low mode dispersion and
additional loss. The essence of FMF sensing is inter-mode interferenc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different modes in the FMF to the external physical quantity is
different, so the FMF can realize the multi-parameter sensing and also the
cross-sensitive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two circularly symmetric modes in a
circular-core FMF is studied in detail. By simulating the strain and temperature phase
sensitivity of the inter-mode interference, a temperature-insensitive FMF is designed.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verify the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ber,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ain and temperature cross sensitivity
which is widely existed in the traditional fiber sensor. The spectral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FMF are studied, and a method of realizing dual parameter sensing
based on small mode fiber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work has been done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insensitive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r-core FMF:
(1)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nter-mode interference of small-mode fiber, the
principle of temperature and strain sensing of small-mode fiber is studied. The phase
sensitivity formula of strain and temperature is deduced, and the phase sensitivity of
strain and temperature i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2) The power distribution of the circularly symmetric mode in the small-mode
fiber is simulated and the temperature-insensitive FMF is designed for strain sensing.
(3) Based on the inter-mode interference technique of the FMF and the
dislocation welding method, the temperature and axial strain a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which proves that the design of the low-mode fiber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cross-sensitive problem.
(4) The strain and temperatur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rcular-core FMF

II
are studied. Two methods of spectral demodulation are studied. A method of realizing
two-parameter sensing based on tri-mode interference principle is proposed.

KEY WORDS:Circular-core FMF, Inter-mode interference, Sensitivity of phase,


Cross-sensitivity,Multi-parameter sensing

III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1章 绪论 ..............................................................................................................1
1.1 光纤传感技术 .................................................................................................1
1.1.1 光纤的特性 ..........................................................................................1
1.1.2 光纤传感技术 ......................................................................................4
1.2 少模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概况 .....................................................................6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8
第2章 少模光纤的理论基础 ................................................................................10
2.1 少模光纤的模式理论 ...................................................................................10
2.1.1 矢量解的特征方程 ............................................................................10
2.1.2 少模光纤中的线偏振模式 ................................................................12
2.2 少模光纤内的模式激发 ...............................................................................13
2.3 少模光纤的模间干涉理论 ...........................................................................17
2.4 本章小结 .......................................................................................................20
第3章 少模光纤的应变和温度传感技术研究 ....................................................21
3.1 应变对少模光纤特性的影响 .......................................................................21
3.2 温度对少模光纤特性的影响 .......................................................................23
3.3 应变和温度的相位灵敏度仿真结果 ...........................................................24
3.4 少模光纤的光谱特性 ...................................................................................29
3.4.1 应变、温度对光谱特性的影响 ........................................................29
3.4.2 三模干涉的传感原理 ........................................................................31
3.4.3 光谱解调方法研究 ............................................................................32
3.5 本章小结 .......................................................................................................34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4.1 少模光纤模间干涉实验 ...............................................................................35
4.1.1 实验系统 ............................................................................................35
4.1.2 四模光纤的温度、应变测试结果 ....................................................36
4.2 温度不敏感的应变传感光纤实验测试结果 ...............................................41
4.2.1 温度和应变分别测试的实验结果 ....................................................41
4.2.2 应变和温度交叉测试的实验结果 ....................................................41

IV
4.3 少模光纤传感的光谱实验结果 ...................................................................45
4.3.1 应变传感光谱 ....................................................................................45
4.3.2 温度传感光谱 ....................................................................................49
4.4 本章小结 .......................................................................................................52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4
5.1 总结 ...............................................................................................................54
5.2 展望 ...............................................................................................................54
参考文献 ......................................................................................................................56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9
致 谢 ..........................................................................................................................60

V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自上世纪 70 年代第一根低损耗光纤问世以来,光纤凭借自身诸多的优良性
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光通信技术也借此获得了蓬勃地发展。
光纤传感技术伴随着光纤通信的蓬勃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光纤传感系统以
光为载体,通过探测强度、波长、相位、频率、偏振态等光属性,可对引起这些
参数变化的位移、应变、速度、温度等各种物理量的大小进行检测。光纤本身的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重量轻、外形可变,因而相对于传统的传感器来说,光纤传
感技术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尤其是在需要高精度测量的航天航空方面以及狭窄
空间方面的应用。本章在简单介绍光纤基本特性的基础之上,综述了光纤传感技
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总结了少模光纤传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技术进展,
最后概括性地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1.1 光纤传感技术

1.1.1 光纤的特性

光导纤维简称为光纤,工作在光波波段,是一种光学材料拉制而成的,基于
全反射原理来传输光的圆柱形波导[1]。它是由具有较高折射率的光纤纤芯(core)、
包围在纤芯四周较低折射率的包层(cladding)以及最外层起保护作用和机械加强
用的涂覆层(coating)组成的细长圆柱形光波导,图 1-1 是单根光纤的结构示意图。
光纤的核心部分是由高折射率玻璃材料的纤芯,以及低折射率硅玻璃材料的包层
构成,涂覆层采用聚氨基甲酸乙酯或硅酮树脂,最外层则是一种弹性耐磨的塑料
护套,护套采用尼龙或聚乙烯等塑料[3]制成。

Core
Cladding

Coating

图 1-1 单根光纤结构示意图

1
第1章 绪论

光纤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根据横截面方向上的折射率分布情况,可将
光纤分为两大类:阶跃型折射率分布型和渐变折射率分布型。前者的折射率分布
在纤芯和包层中都是均匀的,只在交界面处发生突变;后者的折射率在纤芯内是
与到纤芯的距离存在一定函数关系的,图 1-2 是这两种光纤的折射率分布示意图,
其中 2a 和 2b 分别代表纤芯和包层直径。而根据制造光纤的材料,可将光纤分为
以下五种:高纯度石英光纤,石英材料的传输损耗很低;多组分玻璃纤维,特点
是纤芯包层的折射率差大,但损耗低;塑料光纤,制作成本低,质量轻,可作近
距离传输用[4];红外光纤,可透过近红外或中红外波段的光波;液芯光纤,纤芯
为液体满足一些特殊需要;晶体光纤,用来制造各种有源和无源光纤器件。

n1 n1(r)

2a
n2 n2
r r

2b

(a)阶跃折射率型光纤 (b)渐变折射率型光纤

图 1-2 折射率分布

光波在光纤中传输时,由于纤芯与包层边界的不连续,导致光纤内的电磁场
解是不连续的,而模式指的就是这种不连续的电磁场空间分布形式[5]。按照纤芯
中传输的模式数量可将光纤分为三种:单模光纤,纤芯中只传输最低阶的一个模
式,中心玻璃芯很细(2a=2~12μm),芯径只有所传输光波波长的几倍大,而且
模间色散很小,因而拥有巨大的传输带宽,适用于高速传输系统和长途通信线路;
多模光纤,可传输多种模式的光,模式数量多达几十到上百,中心玻璃芯较粗
(2a=50~500μm),由于纤芯内多个模式之间传输速率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模式
色散,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加会更严重,因而限制了传输距离,主要适用于近距离
传输;少模光纤,传输模式数量介于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之间,可同时传输基模
和少数几个(通常低于 10 个)高阶模,有些文献中称为高阶模式[6],或者可以
看作一种特殊的多模光纤。
光纤纤芯和包层折射率差    n12  n22  2n12   n1  n2  n1 。对于单模光纤其值

一般在 0.005~0.01 之间,而多模光纤的△值在 0.01~0.02 之间。芯包折射率差和


纤芯尺寸两者共同决定了光纤内传输的模式数量,因此我们定义了归一化工作频
率 V 来描述光纤的工作状态,其表达式如下:

2
第1章 绪论

2 a
V n12  n22 (1-1)

其中,λ 是光纤的工作波长,a 为纤芯半径,n1 和 n2 分别为纤芯和包层的


折射率。其中 NA  n12  n22 表示光纤的数值孔径,它限制了进入光纤的光能量,

数值孔径的值越大,说明能够进入光纤的光就会越多。光纤的 V 值越大,它所
能容纳的模式数量就越多。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同一根光纤随着工作波长的变化,
既可以工作在多模状态,也可以工作在单模或者少模状态。单模光纤的传输条件
就是光纤中仅传输最低阶的模式 LP01,而比其高阶的模式都截止,此时的
V=2.4048,这个值是单模工作的临界状态,超过这个值光纤就不再是单模状态。
因此,对每一个光纤来说都存在一个单模状态的截止波长 λc,可表示为:

C  2.613a n12  n22 (1-2)

少模光纤是伴随近年来光纤制作工艺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兼顾了单
模光纤低模式色散、附加损耗以及多模光纤低非线性效应的优点。一般表征少模
光纤的主要参数是[7]:模式数量,模式串扰和差分模式延时。模式串扰是指光纤
制造过程中的“不完美”因素破坏模式之间正交性,而导致的模式产生向其他模
式耦合功率的现象。差分模式时延是由于不同模式的群速度差导致不同模式间的
时延。
图 1-3 中给出了现有的四种典型少模光纤的折射率分布示意图。对于阶跃型
(SI)少模光纤很难独立地控制模式串扰和差分时延,因而其差分时延较大,通
过使用多包层折射率(MSI)、渐变折射率(GI)和带沟槽的渐变折射率(T-GIP)
分布的少模光纤就能有效控制这些参数。差分时延对外界扰动很敏感,在通信中
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补偿,但是对于传感来讲,我们则需要对外界扰动
对光纤的影响进行放大,增加光纤的敏感性。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阶跃折射率分布
的圆芯少模光纤。

Step index Multi-Step index Graded index Graded index with trench

图 1-3 少模光纤折射率分布示意图

少模光纤中的不同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光学维度,用在模式复用技术中增
加通信的信道,提高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并且少模光纤模场面积较大导致其

3
第1章 绪论

非线性容限也很高。因此,少模光纤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同时,少模光纤
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如何控制模式数量,降低损耗而同时增加模场面
积,传输模式的稳定性,少模光纤的制作工艺以及标准制定等问题,都需要我们
进一步深入研究。

1.1.2 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技术就是利用外界物理量(如压力、温度、电场、磁场、转动、位
移等)对光纤中光波的特征参数进行调制,然后通过被解调的光参量与外界物理
量的关系来实现探测的一种高精度测量技术。光在光纤中传播的电场表达式[8]:

E  Ax exp  ixt   x   Ay exp  i yt   y  (1-3)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外界物理量对电场的振幅(强度)、相位、波长(频率)、
偏振态形成调制时,即可将光纤用作传感元件,其基本原理如下图 1-4 所示。

光纤

入射光波 光波的特征参数:振幅、相 出射光波


位、波长、偏振态等

外界因素:
压力、温度
、电场、磁
场、转动、
位移等

图 1-4 光纤传感基本原理

光纤传感器一般可分为传光型与传感型两大类[9]。传光型光纤传感器中光纤
仅作传输光信号之用,利用其他光学传感器作敏感测量元件,这种光纤传感器能
充分利用现有的传感器,便于直接应用;传感型光纤传感器利用光纤本身作为敏
感元件,信息的获取与传输都在光纤之中,具有传与感合一的特点,光纤本身是
连续的,因此可以减少一些光耦合器,相对传光型光纤传感器来说结构更为简单,
一般也称之为功能型光纤传感器。这两类传感器都可根据所调制光参量的类型,
可再细分为以下四类:振幅调制、相位调制、波长调制、偏振态调制型光纤传感
器。

4
第1章 绪论

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光纤传感器兼具光纤及光学测量的优点,其主要的特
点是[9]:
(1)抗电磁干扰,耐腐蚀。光纤本身具有的这种特性使其在强磁场、强
辐射、强腐蚀等恶劣环境中能相对其他传感器更有效地传感;
(2)电绝缘。光纤
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因而可用于高压供电系统中作电压测量用;
(3)灵敏度高。
光学干涉测量技术是目前所知的灵敏度最高的测量技术之一; (4)低损耗。光
纤的传输损耗很小,因而可对被测量进行远距离监控,同时也可用于分布式测量
系统中;
(5)重量轻,体积小,外形可变。有利于在航空、航天以及狭窄空间中
的应用。光纤传感器的这些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检测、电力系统、石油
化工、医学应用领域、复合材料研究、地震前兆观测等各个领域[10]。

PhotoDector1

Laser M1

Coupler
Laser
Coupler1 Coupler2

PhotoDector M2
PhotoDector2
Michelson光纤干涉仪 Mach-Zenhder光纤干涉仪

FP Cavity
Coupler
Laser
Laser
PhotoDector
PhotoDector
Fabry-Perot光纤干涉仪 Sagnac光纤干涉仪

图 1-5 四种典型光纤干涉仪的结构示意图

光学中的干涉法是目前已知的最灵敏的探测技术之一。根据传统的光学干涉
仪原理,目前已经研制出四类光纤干涉仪,分别是:Michelson 光纤干涉仪、
Mach-Zehnder 光纤干涉仪、Fabry-Perot 光纤干涉仪、Sagnac 光纤干涉仪。图 1-5
为四种典型光纤干涉仪的结构示意图。在光纤干涉仪中,一般使一般采用保偏单
模光纤,使同一模式同一偏振方向的光进行干涉,得到较好的干涉效果,方便信
号的检测。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革新,光纤传感技术取得了很多新
的进展,主要的成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1)光纤光栅传感器,灵敏度高,
易构成分布式结构,随着传感技术不断发展完善,部分光纤光栅传感器已经实现

5
第1章 绪论

成熟的商业化;
(2)阵列复用传感系统,采用波分、时分、空分复用等方式,实
现从单点测量到阵列测量的转化,从而实现多点或分时测量,非常适合大规模网
络式传感;
(3)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是当今光纤传感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它可沿空间位置连续给出某一参量测量值,实现长距离、大范围的连续测量;
(4)
智能化光纤传感系统,将光纤传感、通信以及计算机进行交叉融合,实现从信号
的获取和存储到传输和处理的一体化过程,实现各种功能的智能化,在智能材料、
环境感知、声发射检测、石油测井等新型应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从光纤传感的原理和分类可以看出,对不少光纤传感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有的工作原理尚未付诸实现,还有大量的研究和发展工作有待进行。从目前大量
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光纤传感器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11][12]:(1)多参量
传感。一种光纤传感器同时对能够对多个物理量进行传感,尤其是可以用来改善
温度应变交叉敏感的问题;
(2)研究分布式传感器。通过提高空间分辨率和灵敏
度这两方面的性能来降低其制作成本,进而推动智能材料和结构的发展;
(3)深
入研究传感器理论和技术,在解决目前存在的商业化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挖掘新
的原理来设计新型的光纤传感器,例如新型传感材料、传感技术等的开发;(4)
提高光纤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研究光纤技术在极端条件下的开发应用,
实现大规模商品化;(5)结合光纤连接器及其他微技术(光波导材料、微机电、
薄膜、微流态学等)的微光学技术。

1.2 少模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概况

少模光纤传感技术以模式耦合作为传感方式,本身可以同时支持多个本征模
式的光信号同时用于被监测物理量的传感,相比于传统单模或多模光纤传感器,
具有潜在的集成化程度高,容量大,线性范围宽等一系列的优点,近年来,对少
模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国际热点,在光纤传感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重视。
早期,B.Y. Kim[13]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双模干涉传感的可能性。基于这类少
模光纤的光纤器件,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但在实用性方面却受到了高阶模不
稳定这一因素的限制。为了解决高阶模式 LP11 不稳定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利用
椭圆芯少模光纤作传感的方法。1986 年,A.W. Snyder[14]等人研究了任意横截面
形状的光纤对光传输产生的影响,为椭圆芯少模光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
础;1990 年,S.Y Huang[15]课题组利用椭圆芯光纤制作双模光纤器件,提高了器
件输出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椭圆芯双模光纤的各种形式的应变和温
度对椭圆芯光纤的影响;1991 年,A. Safaai[16]等人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圆芯光

6
第1章 绪论

纤中任意两个模式干涉的现象,为双模干涉奠定了充足的理论基础;2006 年,
王河林[17]等人利用椭圆芯双模光纤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光纤电压传感器,采用光纤
熔接的方式进行相干光接收来获得正交相位漂移信号,同时实现了相位跟踪的目
的;2011 年,Chen D[18]等人利用椭圆芯双模光纤的光谱干涉实现了对静压力的
传感,得到波长相对静压力的变化量为-23.7pm/Mpa,静压力的测量范围达到了
40 Mpa。
在不断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椭圆芯的双模光纤传感器普遍存在着偏振敏感性
问题,因此少模光纤传输的前两个圆对称模式 LP01 模和 LP02 模之间的干涉引起
了科研工作者的注意,这两个模式是二重简并的,并且不包含偏振模式,因而不
存在偏振敏感的问题。1993 年,T.A. Eftimov[19]等人通过改变普通单模光纤的工
作波长,利用改变空间光入射光纤的角度,使 LP01 模和 LP02 模间发生干涉,实
现了温度、形变和静压力的传感;2000 年,A. Kumar[20]等人同样利用传统通讯波
段下的单模光纤,通过改变光源波长来选择性地激发光纤内的传输模式,使 LP11
模、LP21 模先于 LP02 模截止。由于 LP01 和 LP02 模没有偏振简并模式,因此形
成的温度传感器是偏振无关的并且较为稳定。该实验测量了当模间相位差变化了
2π 时,温度的变化周期为 51℃;在此基础上,A. Kumar[21]等人在 2001 年提出了
一种同样结构的利用少模光纤中的 LP01 模和 LP02 模来测量应变的传感器,该实
验测量了当模间相位差变化了 2π 时,对应光纤的轴向伸长周期为 242um 左右,
并且证明了这一轴向伸长周期的大小与传感少模光纤的长度是无关的;2005 年,
Q.Li[22]等人利用的色散补偿的多包层结构双模光纤,实现了少模光纤中高对比
度的模间干涉,利用双模光纤的模间干涉效应制作了波长可调谐的全光纤梳状滤
波器,并将它应用到高温传感中,测量温度范围超过 300℃,分辨率小于 0.1℃;
2006 年,李杰[23]等人对少模光纤 Bragg 光栅中基模及高阶模的耦合与传输特性
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提出可以通过测量基模与高阶模耦合对应的 Bragg
波长得到光纤外部折射率的变化,提高了采用光纤 Bragg 光栅(FBG)测量外部
折射率变化的灵敏度;2011 年,姜小刚[24]等人设计了一种基于少模光纤的模间
干涉型温度传感器,结构小巧,同样是对反射谱的响应波长进行探测来实现传感,
该温度传感器为全光纤材料,可以承受 900℃左右的高温,实验证明其温度灵敏度
为 0.1nm/℃,是一般 FBG 温度传感器的 10 倍;2014 年,Chen J[25]等人利用圆芯
少模光纤中 LP01-LP02 的模间干涉实现了对曲率的测量,结果显示这种传感器不
仅可被用于进行大范围的曲率测量,而且结构紧凑,推动了结构健康检测的发展。
在现有的光纤干涉传感测量技术中,最困扰我们的是温度和应变的交叉敏感
问题,因为温度和应变所造成的光参量的变化无法区分,就导致了这两个物理量
在测量过程中无法区分的情况,将其称为交叉敏感问题,这一问题限制了温度和

7
第1章 绪论

应变光纤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常常需要在传
感器中增加补偿装置,使得传感器结构变得复杂,增加了传感器成本,削弱了它
的实用性。不过近年来,国内外已提出了多种应变、温度同时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并给出了实验结果。而少模光纤可以支持几个模式的传输,因而利用不同模式之
间形成的不同干涉就可以对温度和应变同时进行测量。
早期的少模光纤双参量测量传感器都是在 Bragg 光纤光栅[26]或者长周期光
纤光栅[27]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新型光纤的研发,出现了不少新的且性能更优越
的双参量测量光纤传感器。2013 年,Harris J[28]等人研究了拉锥的弯曲不敏感光
纤中纤芯模和三个包层模之间的干涉,实现了对折射率、温度、应变三个传感量
的同时测量,可见光纤中的模式对我们实现多参量传感具有重要意义;同年,Y.P.
Xu[29]通过对高阶模色散的分析,研究了基于多包层结构光纤中的 LP01、LP02 和
LP03 这三个模式的传输光谱,提出了新的光谱解调算法,实现了温度和应变的
双参量传感,有效改善了温度和应变交叉敏感的问题;2015 年,Li A[30]等人通过
测量少模光纤内的布里渊频率,从原理及实验上成功区分开了温度和应变这两个
物理量,对解决交叉敏感以及同时测量双参量的传感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年来,对于少模传感技术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结构、单一原理的
光纤中了,出现了很多具有特殊性质的新型光纤,例如光子晶体光纤、少模光纤
光栅、特殊折射率分布的光纤、空气芯光纤等,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传感原理,
例如利用少模光纤内的受激布里渊散射、拉曼散射的频移构成的分布式温度传感
器等。少模光纤的传感技术也将在此基础上获得蓬勃发展。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本文主要研究的圆芯少模光纤基于两个圆对称模式 LP01 和 LP02 之间的干涉,


对应变和温度传感特性进行了详细推导和仿真分析。设计拉制了一种温度不敏感
的少模光纤,最终实验验证了这种少模光纤的传感特性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符合,
说明通过少模光纤传感可解决交叉敏感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内
容如下:
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和少模光纤的基本特性,综述了光
纤传感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历程,总结概括了少模光纤传感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分
析并拟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对光纤的模式理论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分析。讨论了少模光纤内的模
式选择性激励方法,计算并仿真了少模光纤中的圆对称模式的功率分布情况。详
细分析了少模光纤的模间干涉原理。

8
第1章 绪论

第三章,推导出了少模光纤应变和温度传感的相位灵敏度公式,并且进行了
MATLAB 仿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温度不敏感的少模光纤。同时研究了少模
光纤模间干涉的光谱特性,分析了温度和应变的光谱特性,给出了三模干涉的双
参量传感原理及解调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光谱解调方法。
第四章,搭建实验系统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首先,对四种不同参数的
圆芯少模光纤应变和温度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实验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
进一步对设计拉制的温度不敏感少模光纤进行交叉测试,其结果显示我们的设计
光纤能够有效削弱在应变测量过程中温度的干扰。最后测试分析了少模光纤应变
和温度的光谱特性。
第五章,系统地总结了本课题的所有工作,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
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9
第2章 绪论

第2章 少模光纤的理论基础

少模光纤可以是现有的标准光纤改变工作波长而形成,也可以是参数经过设
计的特殊光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参数经过设计的二层均匀光纤,即阶跃折射率
分布型圆芯少模光纤。本章主要对这种少模光纤的模式理论和模间干涉传感理论
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同时给出了少模光纤内的模式选择性激励方法和纤芯内的功
率分布情况,为之后的实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2.1 少模光纤的模式理论

本节主要从均匀圆形介质波导边界条件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入手,对光纤的矢
量解和弱导近似解进行了详细地推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少模光纤中模式理论。

2.1.1 矢量解的特征方程

光纤中导波的特征方程[2]如公式(2-1)所示,它是讨论光纤中导波模式及其
特性的依据,光纤是柱对称的,因此我们采用柱坐标系。由于特征方程是超越方
程,只能以数值方法来求解。利用这个特征方程求解出归一化横向相位参数 U
或归一化横向衰减参数 W 值后,进一步根据下面给出的公式(2-2)或(2-3)可
以得到不同模式的传播常数 β,这一参数是表征导模在光纤内纵向传播特性的物
理量。

 1 J l' U  1 Kl' W    n12 J l' U  n22 Kl' W   2  1 1   n12 n22 


      l  2    
U J l U  W Kl W    U J l U  W Kl W   U W 2 U 2 W 2 

(2-1)

其中,l 代表柱坐标系的圆周方向,J 代表第一类贝塞尔函数,K 代表第二类


变型贝塞尔函数。当 l=0 时,光纤中只存在 TE 模和 TM 模,它们在圆周方向是轴
对称的,对应着几何传输光线中的子午线(通过光纤中心轴的任何平面内的光线),
模式只有一个纵向分量,而且当 Ez=0 时是 TE 模,当 Hz=0 时是 TM 模;当 l≠0
时,不能同时出现 TE 模和 TM 模,而只能是 Ez 和 Hz 分量同时存在,其中 Ez 所
占分量大时称为 EH 模,相反地 Hz 所占分量大时称为 HE 模,这两个模式都称为

10
第2章 绪论

混合模式,对应着几何光线中的斜光线(不通过光纤中心轴所在任何平面内的光
线)。
因此,在光纤中可存在四种类型的在给定工作波长情况下,对应于一个 l,
贝塞尔函数就会有一系列的解,而求出的每一个 U 值就对应着一个模式。因此,
当光纤的归一化频率 V 足够大时,光纤中就存在一系列的 TE 模、TM 模和一系
列的 EH 模、HE 模,而这四种模式统称为矢量模。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模式本质上是电磁场的一种空间分布形式,体现在光
纤横截面上的空间能量分布,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
(1)稳定性。即一个模式沿
纵向传输时,它的场分布形式不变,沿 z 方向具有稳定分布;
(2)有序性。模式
是波动方程的一系列特征值,是离散的,是可以按照传播常数 β 的大小进行排序
的;
(3)叠加性。光纤中总的光场分布形式是光纤中所有传输模式分布的线性叠
加;
(4)正交性。同一根光纤内的不同模式之间满足正交关系,正是传输模式具
有空间正交性,因此能够作为独立的信道进行传输而可以用在少模多维复用通信
系统中[31]。但是由于光纤在制造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完美”因素的存在,比如制
造过程中由于地心引力和机械原因导致的缺陷、折射率分布的不均匀性、外部的
机械拉伸压力以及温度环境对少模光纤传输造成的影响等,都会破坏这种正交性,
使受到影响的模式产生向其他模式耦合功率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模式耦合[32]。
在公式(2-1)中 U 和 W 这两个参数直接反映了光纤中某一模式场的横向分
布特征,其定义分别如下:

U  a k02 n12   2 (2-2)

W  a  2  k02 n22 (2-3)

U 是表征纤芯内导波模场的衰减情况。假定光纤内有一个导波模,纵向传
播常数是 β,这时如果把导波模看成是平面电磁波的横向内反射,则其横向传播
常数必为 U/a。对于某一导波模,由于场在振荡区沿径向不能突变,故 U 必然只
能能取有限值。当频率由截止频率增加时,β 会由 k0 n2 向 k0 n1 增加, U 必然由某
一较小的有限值增值另一较大的有限值。对于导波模,由于   k0 n1 ,如果在 U
的表达式中将 n1 换成 n2 ,则 U 将变成虚数,这意味着包层中的横向的振幅按某
种接近指数规律变化,而横向场成为了消逝场,因此 W 是表征导波模场在包层
区的衰减快慢。显然,对于任意导波模,当频率由截止频率   k0 n2 不断增加时,
W 将由零上升,并趋于无限大。

11
第2章 绪论

定义可看出 V 2  U 2  W 2 。当导波模截止,即 W=0 时,此时的归一化工作


频率称为该导波模的归一化截止频率 VC。V 从 VC 开始增加,U 和 W 都不断变大,
U 自 UC 开始趋向于另一个有限值,W 自 0 开始趋向于∞。进一步由 U 和 W 可定
义归一化相位常数 b,其表达式如下所示:
W2  2  k 2 n2
2
neff  n22
b  2  2 2 0 2 22  2 (2-4)
V k0 n1  k0 n2 n1  n22

其中 neff 指传导模式的有效折射率。它描述了光纤中某种模式的归一化相位

常数或相速。定义 b 的好处是对于所有的导波模都有,这在给出各个导模的色散
特性曲线时将带来很大好处。

2.1.2 少模光纤中的线偏振模式

当纤芯与包层的折射率差很小,即认为 n1  n2 时,光纤工作在弱导模式下,
模式电磁场的纵向分量比横向分量小很多。因此可以得到弱导光纤的近似特征方
程表达式如下:

1 J l U  1 Kl W 
' '
 1 1 
  l  2  2  (2-5)
U J l U  W Kl W  U W 

当方程右端取不同符号时对应着两组不同的解。在弱导近似下,将一组传播
常数 β 十分接近的不同矢量模可以简并成一个线偏振模,简写为 LP 模(Linear
polorized mode),在弱导近似下这种导波类似于横电磁场模 TEM 模。为了完整
地分析光纤中的线偏振模,还需要考虑正交方向上的偏振模式,对于 LP 模,其
电磁场的横向分量在纤芯和包层的表达式 [33]分别如下式(2-6)和(2-7)所示。
其中 Ra  r / a ,由于 E y  H x  0 ,电场沿 x 方向线偏振。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当
l  0 时,LP 模式有两种正交偏振态的选择方式,每一种偏振态又有两种三角函
lm

数的选择方式,因此 LPlm 模式在 m>0 时是四重简并的,这四种模式具有相同的


传播常数 β;当 l  0 时,此时 sinl   0 ,因此 LPlm 模仅包含互相正交的两个偏

振态。实际上,由于 n1  n2 ,纤芯和包层折射率之间微小的差别会导致 LPlm 模的


传播常数与 HEl 1,m 模及 EH l 1,m 模稍有差别,即合成场将沿着传播方向发生周期
性的变化,因此 LPlm 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模式,又称为伪模式。

12
第2章 绪论

cos  l  
J l URa    (2-6)
Ex  A  
J l U   sin  l  

0 J URa  cos  l  
Hy  nA l  , r  a
0  sin  l  
J l U   
Ey  H x  0

cos  l  
K l WRa   
Ex  AJ l U   
Kl W     
sin l  
0 cos  l  
K WRa   
Hy  nAJ l U  l  , r  a (2-7)
0  sin  l  
Kl W   
Ey  H x  0

表 2-1 给出了 LPlm 模与构成它的简并模式具体组成的对比, LPlm 模的特征


方程和截止条件。由表格可以看出实际 LPlm 模的是由 HEl 1,m 模及 EH l 1,m 模简并而
成的。由于简并关系,所以 HEl 1,m 模及 EH l 1,m 模的截止条件就是 LPlm 模的截止条
件,根据截止条件可以求出对应 LP 模式的归一化截止频率 VC,也就是求解出的
不同阶贝塞尔函数的根。当某个模式的归一化工作频率 V 大于 VC 时,该模式可
以在光纤内传播,反之光纤内将不存在这种模式,即该模式在光纤内是截止的,
因此要想让某个模式在光纤内有效地传播,就应该尽可能的远离归一化截止频率。

表 2-1 LPlm 的简并模式组成、特征方程和截止条件

LP 模名称 简并模组成 特征方程 截止条件


LP0 m  l  0  HE1m 1 J 0 U  1 K 0 W  J1 U  VC   0

U J1 U  W K1 W 
LP1m  l  1 TE0m , TM 0m , HE2m 1 J1 U  1 K1 W  J 0 U  VC   0

U J 0 U  W K 0 W 
LPlm  l  2  EHl 1,m , HEl 1,m 1 J l U  1 Kl W  J l 1 U  VC   0

U J l 1 U  W Kl 1 W 

2.2 少模光纤内的模式激发

光纤内的模式数量是由光纤的折射率分布以及工作波长来决定的,而少模光
纤内的模式选择性激励方法主要有三种。基于偏移注入的模式群方法,对少模光
纤中心入射时,低阶模得到较强激励,高阶模激励较弱,偏移入射时,高阶模的

13
第2章 绪论

激励随着偏移距离逐渐增强,沿光纤径向偏移不同的距离,激励出的模式也不同;
其操作简单,容易实施,但误差较大,通常得到的是一个线偏振模式群[34]。基于
长周期光栅(LPG,Long period grating)的方法, LPG 的能量耦合发生在将输方
向相同、而模场分布不同的两个模式之间,当两个模式的有效折射率光纤满足光
栅方程时,可实现两个模式之间的耦合;从结构上看其操作简单,但模式选择性
激励就与工作波长相关,导致模式增加时的耦合器设计变得复杂[35]。基于空间光
调制(SLM,Spatial light modulation)的方法,利用光刻相位掩膜板或者液晶基
空间光调制器对入射光进行强度和相位的空间调制,使调制后的光场分布符合高
阶模式的强度及相位分布;这种方法可以任意选择希望激励的模式,且传输距离
长[36]。本文需要的是少模光纤中的 LP01 和 LP02 这两个圆对称模式。
我们知道当高斯光正入射到光纤端面时,就只在少模光纤中激发出圆对称的
LP0m 模式,如下图 2-1 所示。进一步通过选择合适的工作波长,使少模光纤中
只存在最低阶的 LP01 和 LP02 模,就在少模光纤中选择性地激励出了我们需要的
这两个模式。

2ω 2a

图 2-1 激光正入射到光纤端面示意图

其中, 为高斯光斑入射到光纤端面上时的光斑半径。为了定量分析激光光
源激发出的模式在少模光纤内的功率分布情况,我们取入射激光功率为单位大小,
则它在少模光纤内激发出的两个圆对称模式的功率大小为[37]:
2
 2  
 0   in  0 m rdrd 

P0 m   0  ,  m  1, 2  (2-8)
 2    2 

 0   in rdrd      0 m rdrd 
2 2

 0  0 
0

其中  in 表示入射光的光场分布,  0m 表示少模光纤内模式的模场分布,它
在纤芯和包层中的具体表达式如公式(2-6)和(2-7)所示。m=1,2 分别代表 LP01
和 LP02 模式。高斯入射光场可以表示为[38]:

14
第2章 绪论

2 1  r2 
 in  exp   2  (2-9)
    

将公式(2-6)中少模光纤中圆对称模式的光场分布及公式(2-9)中高斯光
场分布形式带入公式(2-8)中,经过化简之后,可以得到少模光纤内的圆对称
模式功率为:
U K W  2a 
2

P0 m  2  m 0 m 
 VK1 Wm   
2
 J 0 U m R 
  2  a 2  K 0 U m R   2  a 2  


1

 exp   R    RdR   exp   R    RdR 


 0 J 0 U m 
      1
K 0 U m       

(2-10)

从上述表达式中可以看出:当少模光纤的归一化工作频率 V 值确定之后,模
式的功率值就只和少模光纤半径 a 与高斯光斑半径  之间的比值有关。类似于双
光束干涉,一般当两个干涉模式的功率相等时,干涉效果就会越好。因此通过调
节激光光斑入射到光纤端面上的大小 2ω,可以保证两个模式在少模光纤内被激
发出的功率大小相近。对比干涉对比度的概念,我们定义了双模干涉的调制深度
DM(Depth Modulation),其具体表达式为:

P  P 
2
P
DM  1  min  1  01 02 2 (2-11)
Pmax  P01  P02 

调制深度越大,双模干涉的效果就越明显,对之后的数据解调就越有利。理
论上调制深度在 P01=P02 时能达到 1,实验中只能通过调节激光器与少模光纤之
间的距离,改变入射光斑的大小,以尽可能地提高调制深度。
我们取归一化工作频率 V=4.4,对少模光纤内模式的归一化功率 P0m 与 a / 
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取 a /  在 0~7 的范围内变化,可以得到 LP01 和 LP02 模的
归一化功率与 a/ω的关系如下图 2-2 所示。

15
第2章 绪论

1
P01
P02
0.8

Normalized Power
0.6

0.4

0.2

0
0 1 2 3 4 5 6 7
a/
图 2-2 LP01 和 LP02 模的归一化功率与 a/ω的关系(V=4.4)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 a /  数值的增大,LP01 的归一化功率 P01 先增加到


一个最大值再逐渐减小,而 LP02 的归一化功率 P02 存在两个最大值,也存在一
个功率为零的位置。当 a 与  的比值等于 4.97 时,P01=P02,两个模式有相同的
功率值。进一步地,我们取与仿真图 2-2 时所用的相同参数,对双模干涉的调制
深度 DM 与 a /  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可以得到其结果如下图 2-3 中所示。

0.8
Modulation depth

0.6

0.4

0.2

0
0 1 2 3 4 5 6 7
a/

图 2-3 调制深度 DM 与 a /  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 a /   4.97 时,P01=P02,而且调制深度 DM=100%。


在 a/ω 在 2.4~4 的范围内变化时,调制深度仍是大于 90%的,所以即使在实验过

16
第2章 绪论

程中,a/ω 的取值偏离了 P1=P2 的位置,调制深度仍然可以达到很高,对双模干


涉的结果影响不会太大。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得到最好的干涉效果,应该使两个模
式被激发出来的功率尽可能相等,一般当我们的激光器和少模光纤参数确定之后,
可以调节的参数就是激光入射到少模光纤端面的光斑半径 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
需要的具体 ω 数值来计算选择合适的准直耦合透镜组,在保证耦合效率的基础
上尽可能地提高我们的调制深度。

2.3 少模光纤的模间干涉理论

通过前两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采用相干光入射时光纤内的不同模式
间会相互叠加形成干涉。而经过少模光纤出射后的光斑总强度基本不变,但是出
射光斑某一个小区域内的强度会随着外界物理量而变化,因此利用这种变化关系
就能实现对外界物理量的传感。我们先考虑少模光纤内任意两个模式之间的干涉,
模式 LPxy 和 LPpq 的场分布形式如下:

 xy  Axy f xy  r  exp  j  x   xy L  (2-12)

 pq  Apq f pq  r  exp  j  p   pq L  (2-13)

其中 r ,  分别表示柱坐标系中的径向和角向参数,L 代表传感少模光纤的长
度,Axy 和 Apq 分别表示两个模式的幅值系数。LP 模式在纤芯取和包层区的电场
分布函数 f lm r  表达式如下:

 J l U lm Ra 
 , r<a
 J l U lm 
flm  r    (2-14)
 K l Wlm Ra  , r>a
 K W 
 l lm

根据模式的叠加性,可以得到任意两个模式干涉后总的光场强度表达式为:

17
第2章 绪论

2
I  r,    
xy pq (2-15)
2    L   x  p    
  A f  r   A f  r    4 A f  r  A f  r  cos2  
 xy xy pq pq  xy xy pq pq
 2 

其中     xy   pq  ,表示两个模式之间的传播常数差。公式中的第一项在
固定位置是定值,而变化主要是由公式第二项中的余弦函数部分造成的。可以看
出,总的干涉输出光场的强度沿着角向分布有  x  p  瓣,它们在角向的位置在
   L  2 k  x  p  , k  1, 2, , x  p 处。通过第一章中的简要介绍我们知道,
为了消除偏振敏感性的干扰,深入地分析少模干涉的基本原理,本文主要研究的
是前两阶圆对称模式 LP01 和 LP02。以标准单模光纤 SMF28 参数为例,利用
COMSOL Multiphysics 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光纤内的模式分布进行仿真。可以得
到 LP01 和 LP02 这两个圆对称模式在横截面上的电场分布以及沿着径向的一维电
场分布分别如下图 2-4(a)和(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模式在圆周方向上
均是对称的,而 LP01 模的一维电场分布近似于高斯分布。

(a) LP01 和 LP02 模在横截面上的电场分布

(b) LP01 和 LP02 模在径向上的电场分布

图 2-4 LP01 和 LP02 模的电场分布

18
第2章 绪论

对于 LP01 和 LP02 模之间的干涉,公式(2-15)中的 x  p  0 ,因此可以将


其化简为:

I  r   A012 f 012  r   A022 f 022  r   2 A01 f 01  r  A02 f 02  r  cos   L  (2-16)

通常我们记  L   ,称其为模间相位差。由于 LP01 和 LP02 在 r 方向是


圆对称式的,因此公式中的前两项在 r 一定的位置是不变的,而第三项中变化的
项是 cos   L  。当有外界物理量造成传播常数差  或者 L 的变化时,某一 r 位
置处的光强就会产生余弦振荡,因此我们通过探测出射光场某一位置处的振荡,
就可以对外界参量进行探测。我们对 LP01 和 LP02 干涉的归一化光强随模间相位
差变化的关系进行 MATLAB 仿真,其结果如图 2-5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
光场总的光强是不变的,一般实验中是通过对中心位置的光强进行探测,以建立
光强与被测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1 1

0.5 0.5

0 0
-10 -5 0 5 10 -10 -5 0 5 10
0/2 /4
1 1

0.5 0.5

0 0
-10 -5 0 5 10 -10 -5 0 5 10
/2 3/4
1 1

0.5 0.5

0 0
-10 -5 0 5 10 -10 -5 0 5 10
 5/4
1 1
0.5 0.5
0 0
-10 -5 0 5 10 -10 -5 0 5 10
3/2 7/4

图 2-5 LP01 和 LP02 干涉的归一化光强与模间相位差的关系

为了定量分析外界物理量 ξ 对模间相位差  的影响,进行微分后可以得到:

    L    
   L (2-17)
  

从上面的公式中可以看出,模间相位差的变化是由少模光纤的两个方面变化
引起的。一方面是公式中的第一项,它代表了外界物理量造成光纤在光学尺寸上

19
第2章 绪论

的变化,本文主要考虑的是光纤的轴向伸长产生的应变;另一方面是公式中的第
二项,它表示外界物理量造成的纤芯内两个模式传播常数差的变化,这一改变本
质上是因为外界物理量改变了光纤材料的折射率,对应于应变和温度分别称为弹
光效应和热光效应。因应变和温度等外界物理量对光纤尺寸及折射率造成的变化,
最终导致纤芯内模式间的相位差发生,形成模间干涉效应。
少模光纤模间干涉的本质类似于光纤 Mazh-Zender 干涉仪的原理,不同的是
少模光纤的模间干涉中产生干涉的是同一根光纤内的两个不同模式。而光纤
Mazh-Zender 干涉仪中产生干涉的是,经过分束之后的存在于两根不同光纤内的
两束相干光,因此相比于传统的 Mazh-Zender 光纤干涉传感器,少模光纤模间干
涉传感器能够消除由两臂之间的不等干扰带来的误差,而传感器结构更为简单紧
凑。

2.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从光纤的麦克斯韦方程入手得到了光纤的特征方程,在此基础上详
细推导并分析了光纤的模式理论,给出了矢量模式以及线偏振模式之间的对应关
系。其次,概括总结了少模光纤内模式的选择性激励方法,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
容分析了少模光纤内激发出的 LP0m 模的功率分布,并进行了 MATLAB 仿真,这
些结果为后续的实验仪器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分析了少模光纤的模间干涉
传感工作原理。

20
第3章 绪论

第3章 少模光纤的应变和温度传感技术研究

为了深入分析少模光纤的传感特性,本章主要对具体的应变和温度这两个传
感量的模间干涉相位灵敏度进行了详细推导分析,借助 MATLAB 数值仿真工具对
相位灵敏度公式进行了计算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温度不敏感的
应变传感少模光纤参数,理论上此光纤的传感特性可以有效改善光纤传感中普遍
存在的温度应变交叉敏感的问题。最后,详细分析了少模光纤的光谱特性,在此
基础上推导了应变和温度对少模光纤光谱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讨论三模干涉的双
参量传感原理及实现方法进行。

3.1 应变对少模光纤特性的影响

为了定量分析轴向伸长对传播常数差和传感长度的影响,我们将相位差 
相对于轴向应变  作微分,得到其表达式如下:

       
  L  (3-1)
 L L

其中   1  2 代表少模光纤内 LP01 和 LP02 模之间的传播常数差,轴向


应变   L L 。为了计算公式(3-1)中的第二项,我们需要考虑模式的传播常
数 β 与归一化相位常数 b 之间的关系,其具体表达式为:

 
i 2  k02 n22  bi  n12  n22  ,  i  1, 2  (3-2)

其中,i=1,2 分别代表 LP01 和 LP02 模。进一步利用公式(3-2)


,将传播常数
相对于光纤的轴向伸长作微分,可以得到:

i  n  n n  b 
2i  k02  2n2 2  bi  2n1 1  2n2 2   (n12  n22 ) i  (3-3)
L  L  L L  L 

ni b n
公式(3-3)中包含了两项待求解项,分别是 和 i 。其中 i 就代表了
L L L
光纤的弹光效应,它表示光纤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也会随受力的变化而改变[39],

21
第3章 绪论

本文主要研究少模光纤的轴向应变传感。而弹光效应的大小主要受材料特性的影
响,其具体表达式为:

ni 1 3
 ni [ p12  ( p11  p12 )  ] (3-4)
L 2L

L L
其中 p11 , p12 指的是材料的弹光系数,   
代表泊松比。
a a
b b V
对于公式(3-3)中的待求解的另一项有: i  i 。我们通过将公式(1-1)
L V L
中表示的归一化频率 V 对轴向伸长进行微分,可以得到:

V  a 1  n1 n2  
 k0  n12  n2 2  a  1
n  n  (3-5)
L  L  L L  
2
n12  n2 2 

进一步将得到的公式(3-4)和(3-5)以及泊松比表达式带入(3-3)中,最
终化简得到轴向伸长对单个模式的传播常数影响表达式为:

 (i ) k2  b 
  0  pe  n24  bi  n14  n24   V i   (3-6)
L 2 i L  V 

   n14  n24    n12  n22  , pe  p12   p11  p12  


pe
(3-7)
2

bi
其中 的数值可以通过对表 2-1 中的模式特征方程并结合公式(2-4)求解
V
得到。将公式(3-6)带入到(3-1)最终得到应变相位灵敏度 Se,其表达式为:

 ( )
Se 

k0 2 L   b b  
  L  
21 2 
 
pe n24  1   2    n14  n24   1b2   2b1   V   1 2   2 1  
 V V  
(3-8)

深入分析公式(3-8)可以看出,模间传播常数差 是大于零的数值,而第二项
b b
1b2  2b1 和第三项 1 2   2 1 的大小要通过具体的计算仿真来分析,以得到
V V
最终的相位灵敏度数值。

22
第3章 绪论

3.2 温度对少模光纤特性的影响

同样地,为了定量分析温度对相位差的影响,我们将温度变化代入公式
(2-17),可以得到:

    L    
   L (3-9)
T T T

由公式可以看出,温度对相位差的影响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第一项表
示的温度对光纤尺寸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温度改变了光纤材料的折射率,导
致模间传播常数差的变化。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材料的几何尺寸也会随之变
化,定义热膨胀系数  为:

1 a 1 L
  (3-10)
a T L T

对于熔融石英材料,热膨胀系数可取值 5 107 / ℃[20]。而当外界温度变化时,


材料的折射率也会随之而增大或者减小[40]。而这个表征变化量大小的量称为材料
的热光系数  ,其表达式为:

1 ni
 (3-11)
ni T

对于熔融石英光纤,热光系数一般取 1105 / ℃[20]。


利用公式(3-2),将传播常数  对温度 T 进行微分,结合上述热膨胀系数和
热光系数的定义,可以得到温度对单个模式的传播常数影响表达式为:

 (i ) bi
 i  k02  n12  n22 
1
(3-12)
T 2i T

bi bi V
其中  。同样根据公式(1-1),将 V 对温度 T 进行微分,经过化
T V T
简之后得到:

V
 V     (3-13)
T

将(3-12)和(3-13)带入(3-9)的表达式中最终可以得到温度对相位差的
影响为:

23
第3章 绪论

 ( )  k0  n 1  n 2  1 b1 1 b2  


2 2 2

 L       1   2   V    (3-14)
T  2  1 V  2 V  
 

仔细分析公式可以看出,第一项的数值 1   2 总是大于零;而公式中的第二
1 b1 1 b2
项  的大小同样也需要经过仿真计算来得到。我们可以设想,假如
1 V  2 V
这两项存在大小相近符号相反的情况,也就是它们可以相互抵消,那么就会出现
St 等于零的时候,此时少模光纤就是对温度不敏感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光
纤传感器中温度和应变交叉敏感的问题,但是具体的情况是否与我们假设的相同
还是要对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3.3 应变和温度的相位灵敏度仿真结果

为了深入分析少模光纤的应变和温度传感特性,我们需要对上一节推导出的
两个相位灵敏度公式(3-8)和(3-14)进行数值仿真,而这两个公式中都需要
b1,2
求解相同的一个值 。对于四模光纤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四个模式的特征方
V
程以及 b 和 V 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只包含 b 和 V 的特征方程。其中 LP01 和 LP02
的 b-V 关系如下所示:

V 1 b

J1 V 1  b  V b
K1 (V b )
0 (3-15)
J V
0 1 b  
K0 V b 
而 LP11 和 LP21 模式的 b-V 关系分别如下式(3-16)和(3-17)所示:

V 1 b

J0 V 1 b  V b
K 0 (V b )
0 (3-16)
J V
1 1 b  
K1 V b 
V 1 b K1 (V b )
V b 0 (3-17)

J2 V 1 b  
K2 V b 
通过 MATLAB 对这个三个表达式进行数值求解,取 V 在 0~10 的范围内变化,
得到四模光纤内归一化工作频率 V 和归一化相位常数 b 的关系曲线,如下图 3-1
所示。从图中的四条曲线可以看出:当少模光纤工作在 V<2.4 时,光纤中只存在
一个模式 LP01,此时称其为单模光纤;并且只有当 V>3.8 时,光纤内才会出现

24
第3章 绪论

LP02 模。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仿真中都取归一化工作频率 V 在 4~7 之间,既


保证 LP01 和 LP02 模都可以被激发,又防止光纤内产生其他高阶的圆对称模式。
1

Normalized phase constant b


0.8 LP01

LP11
0.6
LP21
LP02
0.4

0.2

0
0 2 4 6 8 10
V-value

图 3-1 四个模式的 b-v 关系曲线

我们选择标准单模光纤 SMF28 进行接下来的仿真,其具体的参数为[42]:芯


径 2a=9μm,纤芯折射率 n1=1.4614,包层折射率 n2=1.4573。利用这些参数,结
合我们上文给出的三个以 b-V 关系表示的特征方程,仿真得到归一化工作频率 V
和四个模式的有效折射率 ne 之间的关系曲线,如下图 3-2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LP01 模式的有效折射率最大,随着模式阶数的增加,有效折射率数值依次减小;
同时随着 V 值的增大,各个模式的有效折射率均在增加,而增加速度都是先增大
后下降的趋势。

1.4615

1.461 LP01
Effective refractive index

1.4605

1.46 LP11

1.4595

1.459 LP21
1.4585
LP02
1.458

1.4575

1.457
4 4.5 5 5.5 6 6.5 7
V-value

图 3-2 归一化工作频率 V 和四个模式的有效折射率 ne 之间的关系曲线

25
第3章 绪论

b
对图 3-1 得到的仿真结果曲线进行斜率求解,得到 b-V 关系的斜率 与V
V
值的关系曲线,如下图 3-3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LP01、LP11 和 LP21 模的斜
率值随 V 值的增大不断减小,而且 LP01 模的斜率值是最小的,也就是说 LP01 模
的 b-V 曲线相对比较平滑;而 LP02 模的斜率随 V 值的增大,先达到最大值再逐
渐减小,其 b-V 曲线存在一个斜率最大的位置;在 V>5 之后,LP02 的 b-V 曲线斜
率就是四个模式中最大的,此时所有模式的 b-V 曲线斜率都在减小。在此基础上
结合图 3-2 的仿真结果就可以对第二章中得到的少模光纤相位灵敏度特性进行分
析了,下面对应变、温度的相位灵敏度公式分别进行详细讨论。

0.35

0.3

0.25

0.2
db/dV

0.15

LP02
0.1
LP21
0.05
LP11
0 LP01
4 5 6 7 8 9 10
V-value

b
图 3-3 与 V 值的关系曲线
V

上文中推导出轴向伸长的相位灵敏度公式如(3-8)中的表达式所示,结合
图 3-2 的有效折射率曲线可以看出,在任意相同 V 值下有效传播常数差 平均 *
C-16
I

-19
-13
-10
-7
-4
-1
251814
17
1
Rad„
的数值也总是大于零的;进一步对图 3-1 和图 3-2 得到的 MATLAB 计算结果进
行分析,可以得到公式里第二项 平均 * 的数值是大于零的;从图 3-3 中可以
CP
I

I„

-19
-16
-13
-10
-7
-4
-1258114
117
Radiu„
C*总是大于 LP01 的
看出,在图中所取的 V 值范围内,LP02 的 b-V 曲线斜率 平均
-10
-13
-16
-19
-1
-4
-7
17
14
11
8
5
2
I„
I„

R
C*,因此公式的第三项 平均
b-V 曲线斜率 平均
-10
-13
-16
-19
-1
-4
-7
17
14
11
8
5
2
CPM -19
-16
-13
-10
-7
-4
*1417
-125811
也是大于零的。因此,我们
R Radius„
得到的少模光纤模间干涉的应变传感的相位灵敏度总是大于零的数值,也就是说
LP01 和 LP02 的模间干涉可以用来测量应变大小。

26
第3章 绪论

同样地我们对第二章中推导出温度的相位灵敏度公式(3-14)进行分析。经
过前面的分析可知,第一项  1   2  在任意 V 值之下都是大于零的数值,而第二
1 b1 1 b2
项  随着 V 值的增大由正值会变成负值,并且数值上与第一部分大
1 V  2 V
小相近,因此温度的相位灵敏度 St 的值也会随着 V 值变化由正值变为负值,也
就是说会出现 St 等于零的情况。因此,如果使少模光纤工作在 St=0 而 Sl≠0 的
位置,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温度不敏感的应变传感少模光纤。而利用这一点可以设
计恰当的少模光纤参数、选择合适的工作波长来实现我们预期的传感特性。
对论文[22]和[21]中给出的光纤参数,采用我们的仿真方法计算得到,它们
的理论轴向伸长和温度传感周期分别为 225.25μm 和 0.57℃,而论文中实验测量
的轴向伸长和温度周期为 245.5μm 和 51℃。可以看出我们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
果还是非常接近的,从而反映出我们的仿真方法对论文中的这两种光纤来说是正
确的。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对不同的少模光纤进行测量,与我们的理论仿真结果进
行对比后,才能更好的说明本文的仿真方法得到理论结果的可靠性。
根据上文的分析,为了设计得到温度不敏感的应变传感少模光纤,我们需要
对少模光纤的参数进行仿真分析。下图 3-4 是武汉邮科院提供的光纤预制棒折射
率分布参数,横轴是预制棒芯径,纵轴代表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差。对预制棒进
行拉丝就可以制成我们需要的裸纤,一般还需要对裸纤加上涂覆层进行简单保护。

平均 CPM-160610-8025 **PCVD**
Index difference

Radius(mm)
-19 -16 -13 -10 -7 -4 -1 2 5 8 11 14 17

图 3-4 光纤预制棒的折射率分布

光纤包层的材料是熔融石英,根据 Sellmeier 公式[43]计算得到,熔融石英工


作在 1550nm 波长下时的折射率数值 n2=1.444,进而根据图 3-4 提供的数据可以

27
第3章 绪论

计算得到纤芯的折射率数值 n1=1.4512,同时取传感光纤的长度 L=200mm。对这


个光纤预支棒给出的折射率参数进行仿真,得到应变和温度的相位灵敏度曲线如
下图 3-5 所示。

0.2
Se(rad/  )
0.15 St(rad/ ℃)

0.1
Phase sensitivity

0.05

-0.05

-0.1

-0.15

-0.2
4 4.5 5 5.5 6 6.5 7
V-value

图 3-5 应变和温度的相位灵敏度曲线

从仿真得到的曲线可以看出:应变的相位灵敏度总是大于零的,与上述的理
论分析结果一致。而温度的相位灵敏度数值大小是随着 V 值的增大而减小到零,
再由零继续增大。在 V=4.4 的位置,温度的相位灵敏度是接近于零的,而该位置
的应变相位灵敏度 Se=0.0039 rad/με,也就是说输出光强变化一个周期时对应的
轴向伸长为 325.12μm;而在 V=4.4 的位置,温度的相位灵敏度虽然接近于零但
其仍然有一定的数值大小,温度的相位灵敏度 St=-0.0016 rad/℃,也就是说输出
光强变化一个周期时对应的温度变化为 3820℃。从这两个数值的对比上来看,
这个光纤明显是对应变敏感的,而选取恰当的少模光纤温度工作范围可以使光纤
在这一范围内的输出光强基本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说,通过选取恰当
的归一化工作频率 V 就可以使这种少模光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成为一种温度
不敏感的应变传感少模光纤。而对于这个参数的预制棒,要使 V=4.4,则光纤工
作在波长为 1550nm 的时候,相应的纤芯直径应为 15.1μm。我们将这些参数反
馈给武汉邮科院进行少模光纤的拉制生产。
因此我们设计的一定范围内温度不敏感的应变传感少模光纤参数为:芯径
2a=15.1μm,纤芯折射率 n1=1.4512,包层折射率 n2=1.444。当光纤的工作波长
为 1550nm 时,归一化工作频率 V=4.4。我们选择的传感光纤长度 L=200mm,应

28
第3章 绪论

变则以 10με 为步进从 0με 变化到 3000με,温度以 5℃为步进从 30℃变化到 330℃。


我们利用这些参数对少模光纤应变和温度传感结果进行理论预期仿真,得到的结
果如下图 3-6 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温度变化在 30~330℃的范围内,这
种少模光纤的输出光强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是温度不敏感的,相反地对
应变的变化反映出明显的周期性。

1.15
Normalized output intensity

Normalized output intensity


0.8
1.1

0.6 1.05

0.4 0.95

0.9
0.2
0.85

0 0.8
0 1000 2000 3000 100 200 300
Strain( ) Temperature(℃)

图 3-6 应变和温度与归一化输出强度的理论预期曲线

3.4 少模光纤的光谱特性

少模光纤的传输兼具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传输的优势,而相应地,少模光纤
的干涉效应就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多模干涉效应。因此,当我们使用宽带光源入射
到少模光纤时,可得到不同波长对应不同的能量而形成的透射光谱,而一组相同
波长间隔的透射谱就对应着少模光纤内的一对模间干涉[40]。同理,当少模光纤的
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其内部的传输光场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光纤输出透射
光谱曲线中的波长发生漂移。由于某些外界被测量的变化与光谱曲线的波长漂移
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与输出的光能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
通过测量光谱曲线的漂移或者输出光能量的变化关系,就可以测量出外界被测量
的变化[41]。

3.4.1 应变、温度对光谱特性的影响

考虑宽带光源入射到双模光纤上,双模光纤的干涉效应对输入光谱进行了调
制,可以得到我们的干涉光谱表达式如下:

29
第3章 绪论

 2 
I     I 012  I 02 2  2 I 01I 02 cos  ne    L  (3-18)
  

I 01 和 I 02 分别代表模式 LP01 和 LP02 的入射光强,ne     ne01     ne02    代


表两个模式之间的有效折射率差,它是与波长有关的量。将上式可以化简为:

I     A   cos  k ne    L  (3-19)

其中 k=2π/λ,表示波数, A  I 012  I 022 ,   2 I 01I 02 。当光纤内的传输相位

差   2  N  N  0,1, 2... 时,输出光谱就会出现极值,而第 N 阶峰值波长 N 可


以表示为:

ne    L
N  (3-20)
N

干涉光谱峰值波长之间的间隔  ,也称作自由光谱范围,可以表示为:

02
  (3-21)
ne    L

其中 0 表示光谱的中心波长。当少模光纤受到应变和温度的干扰时,峰值
波长的位置 N 以及光谱峰值间隔  都会发生变化,而它们与应变和温度的对应
关系就能用来进行传感测量。
为了定量分析应变与峰值波长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我们用(3-20)将峰值波
长对轴向伸长作微分,可以得到峰值波长变化量 N 与应变  的关系为:

N  1   ne     
  1  (3-22)
N  ne     
 

由公式可以看出,峰值波长的变化量由少模光纤的传感长度以及应变的归一
1   ne 
化有效折射率差 来决定的,这个数值依赖于少模光纤的结构和折射率
ne 
分布,可以从实验中获得。当光纤被轴向拉伸时,会同时产生几何形变以及弹光
效应,这两者对光纤的折射率变化量   ne     的影响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
值,因此当光纤受到轴向拉伸时,光谱峰值波长可能会产生红移或者蓝移。
相应地,我们用(3-20)将峰值波长对温度作微分,可以得到峰值波长变化
量 N 与温度变化量 T 的关系为:

30
第3章 绪论

N  1   ne     
    T (3-23)
N  ne    T 
 

而温度变化造成的峰值波长变化是由光纤材料以及温度的归一化有效折射
1   ne    
率 共同决定的,后者依赖于少模光纤的结构和折射率分布。当
ne    T
光纤受到的环境温度升高影响时,光纤会产生弹性膨胀,并且受热光效应的影响
模间相位差变化也呈增大趋势。因此,当光纤所处的外界环境温度增加时,光谱
峰值波长会产生红移。一般我们先通过实验测量标定应变、温度和峰值波长变化
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之后,再反过来根据标定结果进行实际的传感测量。

3.4.2 三模干涉的传感原理

通过上一章对少模光纤内模式激发情况的分析来看,通过选择合适的工作波
长,并使激光器正入射到少模光纤端面,就可以使光纤内只存在三个模式 LP01、
LP02 和 LP03。根据公式(2-10)来看,随着这三个模式阶数的递增,在少模光
纤内所占的功率就越小,也就是 LP01 和 LP02 模占据了入射的大部分功率。因此,
LP01-LP02 和 LP01-LP03 模之间的干涉会占绝大部分能量,相比较而言 LP02-LP03
模之间的耦合就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当宽带光源入射到这个三模光纤上时,输
出光谱应该是占大部分能量的两组模式干涉叠加之后的结果,进一步来看,应该
是 LP01-LP03 模间干涉光谱对 LP01-LP02 模间干涉光谱的调制。当光纤受到外界
传感量的影响时,光谱的峰值波长会产生漂移,而对三模光谱来说,两组光谱的
峰值波长都会发生变化,而且两组变化的大小是不同的,根据两组不同峰值波长
漂移对两个外界物理量的调制就可以同时传感两个被测量。
我们定义空间频率     的表达式如下[42]:

n23     L
 2 3     (3-24)
02

其中 n2    和 n3    分别代表 LP01-LP02 及 LP01-LP03 模间干涉的有效折射


率差,不同模式之间的干涉的空间频率是不同的,模间有效折射率差越大空间频
率值就会越大。将输出光谱从波长域经过快速傅里叶变化(FFT,Fast Fourier
Transfer)变换到空间频率域中,根据两组模间干涉的空间频率数值差异,可以
在频域将两组干涉频谱分开,再经过傅里叶逆变化得到波长域中的两组干涉光谱,
通过解调两组干涉光谱的峰值波长移动就能测量外加传感量。因为少模光纤内的
不同模式对同一传感量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所以这两组峰值波长的变化对同一传

31
第3章 绪论

感量的响应关系就不同,因而三模干涉的传感光谱就能够用来检测两个传感量,
进而实现少模光纤的双参量的传感。
一般通过分别标定出两组光谱对两组传感量的波长灵敏度,就可以得到一个
灵敏度矩阵 M T , 。进一步可以建立出两组干涉光谱的峰值位移量 1 、 2 ,与
应变和温度的变化量 T 、 之间的关系,其具体关系近似为下面的线性方程组
所示:

 1  T ,  T  1T 1   T 


    M      T     (3-25)
 2    2  2   

其中 1,2 ,1,2 分别代表两组光谱在单位温度,单位应变下的峰值波长变化量。


T 

这个矩阵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解调出的被测物理量的准确程度,矩阵的病态越小
时我们解调的传感量就越精准。一般当被测量变化较小时,交叉灵敏项的影响可
以忽略,线性表达式可获得足够精确的值,而被测量变化较大时,忽略交叉灵敏
度对于求解精度会产生较大影响,此时就需要解非线性方程组了。

光谱解调方法研究

为了利用少模光纤的传输光谱进行传感测量,就必须对传输光谱进行解调,
建立某个光谱量与传感量的对应关系。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单峰值追迹法,它是通
过追迹特定级次的干涉峰值来建立峰值波长位移量与传感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
系,来实现传感测量的。这种方法分辨率高,解调精度与光谱探测的波长分辨率
相关,但是测量的动态范围通常限制在一个自由光谱范围内,是一种相对测量。
根据干涉光强表达式(3-18)可知,当   2  N  N  0,1, 2... 时,即满足公式
(3-19)时,出现干涉峰值。其中 N 就是干涉级次为 N 的干涉峰值波长,但如
果波长的漂移量超出自由光谱范围,则干涉级次 N 就发生变化,产生级次模糊
的问题,解调算法失效。
实际工程应用中,理想的宽带光源并不存在,光源光谱的强度随着波长呈近
似的高斯分布[46]:

     2 
I 0     I p exp   
p
(3-26)
 B2

 

公式中的 I p 是宽带光源的峰值光强,  p 是宽带光源的中心波长, B 是高斯


函数标准差的 2 倍,其值取决于光源带宽 B 的值。因此光谱仪实际采集到的传
感器干涉光谱表达式为:

32
第3章 绪论

I      I     I 0      A   cos  k ne    L   I 0    (3-27)

因此,最终得到的干涉输出光谱是光源包络对干涉光谱的调制,最终得到的
光谱类似于高斯分布。光源的强度噪声、环境的扰动以及探测系统的电路噪声最
终都会叠加到干涉光谱上,这将会造成解调精度下降,因此需要对采集到的光谱
进行降噪处理。
一般,对于光谱的预处理都是在傅里叶域中进行的。而光谱仪采集到的光谱
分布都是等波长间隔进行采样的,对(3-27)直接做傅里叶变换会因啁啾效应导
致频谱展宽。因而,我们利用 λ 和 ν 之间的关系   c  ,将 1/λ 转换为 1/ν,此
时得到的相位与 ν 成正比。对于公式(3-26)中的光源光谱 I 0    ,可以得到:

   2 c 2 
c
I 0    I p exp   
p
(3-28)
    p B2 
 

从上面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实际光源光强对光频而言不再是高斯分布。对于
公式中的指数部分进行泰勒级数展开有:

  p   p   p 
2

   ... (3-29)
   p2

取上式的一级近似带入(3-28)中得到:

   2 c 2     2 
c
I 0    I p exp     I p exp   
p p
(3-30)
    p B   2 
4 2 2

   

其中    p2 B 2c ,而 p 是  p 对应的光频。公式(3-30)表明光源光强对
光频仍可近似为高斯分布。因此,实际光源条件下干涉输出光谱与光频的关系可
以表示为:

    2 
 2  c  
I      I p  A   cos  ne   L   exp   
p
(3-31)
  c   
v  2 2

 

为了使干涉信号对光频率进行均匀采样,应该把离散干涉光强数据从波长域
变换到频率域,并对其进行数值稳定性好和插值曲线较光滑的三次样条插值,重
采样插值曲线得到光频率均匀采样干涉光强信号。并对 FFT 计算后的幅频信号
进行频域带通滤波,以去除直流成分和高频噪声,采用频域滤波同时可以避免时

33
第3章 绪论

域滤波的过渡带和减小计算量。我们对预处理之后的频谱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到波
长域,再对其峰值进行追迹,就能够提高光谱解调精度。
在 3.4.2 中,我们定义有空间频率     的概念,而少模光纤内的模间相位差
2
为   n e L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导致模间折射率差值 ne 发生变化,

因此就会直接造成空间频率和峰值波长同时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
变化量通过模间相位差联系起来,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     2   (3-32)

其中     代表模间相位差的变化量,称其为相移。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负
号表示了相移随外界物理量的变化趋势与峰值波长随外界物理量的变化趋势正
好是向两个相反方向变化的。这个公式可以很好的将波长域内的量  和空间频
率域的量  联系起来,结合了波长域和频谱域解调的优势,这一优点也会通过之
后的实验结果来证明。

3.4.3 本章小结

本章中依据模间干涉相位灵敏度的 MATLAB 仿真结果,设计了一种温度不敏


感的少模光纤,可解决光纤传感中测量其他物理量时温度的干扰。同时对少模光
纤的传输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移解调传输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三模干涉记性双参量传感原理及实现方法。

34
第4章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章首先搭建了实验光路,利用错位熔接探测法,完成了对四种少模光纤的
应变和温度传感测试;利用相同光路对设计光纤进行温度和应变交叉传感测试,
同时为了对比,对一种普通 17.5μm 芯径的少模光纤进行了温度和应变交叉传感
测试;最后测试了少模光纤的应变和温度的光谱特性,分别解调了峰值波长位移
和相移与应变、温度之间的关系。

4.1 少模光纤模间干涉实验

本节首先对整个实验系统各个部分的原理进行阐述,通过搭建好的实验系统,
对实验室现有三种参数的四模光纤分别进行应变和温度的测量来验证上文推导
公式以及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4.1.1 实验系统

温度和应变的实验系统如下图 4-1 所示。


X

Z Z-axis Translation Mount


Y
L

Glue Unjacketed Fiber


DFB Laser

Power Meter Computer


Coupling Lens

FMF SMF
Heating State

图 4-1 温度和应变的实验系统

我们采用的 DFB 激光器,其参数是:线宽 100KHz,中心波长为 1550nm,激


光器输出尾纤是标准 SMF28 单模光纤,经尾纤出射的激光经过准直耦合系统后
将正入射到少模 光纤 入射端面。准直 耦合 透镜组采用 11.32mm 的准直镜
220FC-1550 与焦距 6.24mm 的非球面耦合镜 C110TMD-C 的组合,少模光纤入射
端固定在三维调整架上可以有效调节单模光纤和少模光纤的耦合效率和调制深
度。
将传感部分的少模光纤剥去涂覆层后,一段固定不动,另一端固定在一个沿
Z 方向的位移台上来产生的轴向拉伸,轴向伸长最小精度是 10μm。而温度的产

35
第4章

生采用分体式加热台 ET-200F,温度调节范围在常温到 350℃之间,调节精度是


1℃,发热板规格 200*200*20mm。下图 4-2 是轴向应变和温度的产生装置。

(a)轴向应变拉伸装置 (b)加热台
图 4-2 轴向应变和温度产生装置

将少模光纤出射端与 SMF28 错位熔接后,连接到数字式功率计 PM122D 上进


行输出功率探测。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少模光纤输出的整个光斑总功率是不随外
界传感量而改变的,必须选取输出光斑的某个小部分来进行功率探测才能观察到
输出功率与传感量之间的关系。一般的实验装置中都是对输出光斑进行准直之后
再经过针孔滤光的方案来进行探测,测量到的输出功率容易受到空间光干扰而导
致实验数据不太稳定。而本文采用少模光纤与单模 SMF28 的错位熔接的方法来
代替针孔滤光的形式,装置简单而且输出光场强度比较稳定。计算机则以 0.5s
的间隔在每个温度或应变值下采集 100 个点,同时存储功率计探测到的数据。

4.1.2 四模光纤的温度、应变测试结果

为了对本文提出的应变和温度的相位灵敏度理论进行验证,我们测试了实验
室三种不同参数的少模光纤,对它们的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数值进行对比。这三
种少模光纤的芯径分别为 16μm,18.1μm 和 17.56μm,它们的折射率分布也不同,
因而在相同的工作波长下,其 V 值不同。这三种光纤在 1550nm 波长下均以四模
的形式工作,接下来对其实验结果分别进行说明。
对于芯径 16μm 的光纤,其这事了参数为:n1=1.4538,n2=1.4440。在 1550nm
下的归一化工作频率 V=5.46,我们理论计算的轴向伸长和温度周期分别为
242.71μm,63.36℃。
首先,测量两段光纤的应变以 10μm 为间隔从 0μm 变化到 600μm 时,轴向
伸长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如下图 4-3 中的(a)和(b)所示,相应的应变
使以 50με 为间隔从 0 变化到 3000με。其次,第一段光纤的温度以 5℃为间隔在

36
第4章

35~235℃之间变化,第二段光纤的温度以 2℃为间隔在 20~86℃之间变化,得到


温度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如下图 4-4 中的(a)和(b)所示。
(a) (b)
2.2

Power(W)

Power(W)
2 2
1.8
1.6
1.5
1.4
1.2
1
0 2000 4000 6000 0 2000 4000 6000
Number of Sampling Number of Sampling
2.4
2.2 2.2
Power(W)

Power(W)
2 2
1.8 1.8
1.6 1.6
1.4 1.4
1.2 1.2
0 200 400 600 0 200 400 600
Fiber elongation(m) Fiber elongation(m)

(a)第一段芯径 16μm 光纤(b)第二段芯径 16μm 光纤


图 4-3 轴向伸长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

(a) (b)
2.4 1.7
Power(W)

Power(W)

2.2 1.6

2
1.5

0 2000 4000 0 1000 2000 3000


Number of Sampling Number of Sampling
1.7
Power(W)

Power(W)

2.3
2.2 1.6
2.1
2 1.5

50 100 150 200 20 40 60 80


T(℃) T(℃)

(a)第一段芯径 16μm 光纤(b)第二段芯径 16μm 光纤


图 4-4 温度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

从这两幅图中我们看到,实验测试得到的轴向伸长和温度周期分比为 280μm,
60℃。这个实验结果与我们的理论计算数值相接近,考虑到实际光纤生产过程中

37
第4章

对纤芯和包层的掺杂,我们的理论仿真材料参数与实际的材料参数之间是存在一
定差别的。考虑到这一合理存在的误差,可以说我们的理论数值能够较好的预期
我们的实验结果,也说明了我们理论算法的正确性。
对于芯径 18.1μm 的光纤,折射率参数为:n1=1.4502,n2=1.4440。在 1550nm
下的归一化工作频率 V=4.92,我们理论计算的轴向伸长和温度周期分别为
360.07μm,134.69℃。
首先,测量两段光纤的应变以 10μm 为间隔从 0μm 变化到 600μm 时,轴向
伸长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如下图 4-5 中的(a)和(b)所示。其次,第一
段光纤的温度以 5℃为间隔在 30~250℃之间变化,第二段光纤的温度以 5℃为间
隔在 90~265℃之间变化,得到温度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如下图 4-6 中的(a)
和(b)所示。
从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实验测试的轴向伸长和温度周期分别为 360μm,
130℃,这个实验结果与我们的理论数值非常接近。因为 18.1μm 光纤的参数是
经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因此仿真时采用的少模光纤参数就与真实值更为接近,实
验理论计算值能够更好的预期实验结果。

(a) (b)
11 11
Power(W)

Power(W)

10 10
9 9
8 8
7 7
0 2000 4000 6000 0 2000 4000 6000
Number of Sampling Number of Sampling
11
Power(W)

Power(W)

10 10
9 9
8 8
7 7
0 200 400 600 0 200 400 600
Fiber elongation(m) Fiber elongation(m)

(a)第一段芯径 18.1μm 光纤(b)第二段芯径 18.1μm 光纤


图 4-5 轴向伸长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

38
第4章

(a) (b)
1.4 1.8

Power(W)

Power(W)
1.2
1.6
1
1.4
0.8
1.2
0.6

0 2000 4000 6000 8000 0 1000 2000 3000


Number of Sampling Number of Sampling
1.4 1.8
Power(W)

Power(W)
1.2
1.6
1
0.8 1.4
0.6 1.2
50 100 150 200 250 100 150 200 250
T(℃) T(℃)

(a)第一段芯径 18.1μm 光纤(b)第二段芯径 18.1μm 光纤


图 4-6 温度与输出功率的关系

对于芯径 17.56μm 的光纤,折射率参数:n1=1.4500,n2=1.4440。在 1550nm


下的归一化工作频率 V=4.77,我们理论计算的轴向伸长和温度周期分别为
354.91μm,183.90℃。
首先,测量两段光纤的应变以 10μm 为间隔从 0μm 变化到 600μm 时,轴向
伸长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如图 4-7 中的(a)和(b)所示。其次,第一段
光纤加的温度以 5℃为间隔在 30~250℃之间变化,第二段光纤的温度以 5℃为间
隔在 30~265℃之间变化,得到温度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如图 4-8 中(a)
和(b)所示。
(a) (b)
1.5
Power(W)

Power(W)

1.4 1.4

1.3 1.3

1.2 1.2

1.1 1.1

0 2000 4000 6000 0 2000 4000


Number of Sampling Number of Sampling
1.5 1.5
Power(W)

Power(W)

1.4 1.4
1.3 1.3
1.2 1.2
1.1 1.1

0 200 400 600 0 200 400 600


Fiber elongation(m) Fiber elongation(m)

(a)第一段芯径 17.56μm 光纤(b)第二段芯径 17.56μm 光纤


图 4-7 轴向伸长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

39
第4章

(a) (b)
1.4

Power(W)

Power(W)
1.6 1.2

1
1.4 0.8

0.6
1.2
0 1000 2000 3000 4000 0 2000 4000 6000 8000
Number of Sampling Number of Sampling
1.4
Power(W)

Power(W)
1.6 1.2
1
1.4
0.8
0.6
1.2
50 100 150 200 250 50 100 150 200 250
T(℃) T(℃)

(a)第一段芯径 17.56μm 光纤(b)第二段芯径 17.56μm 光纤


图 4-8 温度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

从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实验测试的轴向伸长和温度周期分比为 380μm,
165℃,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对其他几种光纤来说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对比
论文[21]和[22]中光纤的理论与实验之间约 15%的误差来看,本文的理论仿真准
确度有一定的提高。与之相对地,芯径 18.1μm 的少模光纤参数都是经过测试得
到的,因而得到的理论与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因此 17.56μm 的仿真与实验的误差
确实是由仿真参数与实际不完全一致造成的,而本文的仿真方法是正确的。
我们将单模光纤、不同参数的四种少模光纤温度和应变的理论周期与实际测
量周期进行对比,得到下表 4-1。其中芯径为 15.1μm 光纤是我们设计的温度不
敏感的应变传感光纤,其测试结果将在 4.2.1 节中给出。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
光纤的理论周期都可以较好的预期我们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我们仿真方法的正
确性。
表 4-1 五种不同 V 值的少模光纤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周期比较

芯径 V 理论周期 测量周期
温度(℃) 轴向伸长 温度 (℃) 轴向伸长
(μm) (μm)
[22]
单模光纤[20][21] 5.00 50.57 225.25 51 245.5[21]
16μm 5.46 63.36 242.71 60 280
18.1μm 4.92 134.69 360.07 130 360
17.56μm 4.77 183.90 354.91 165 380
15.1μm 4.40 3820 325.12 >300 320

40
第4章

4.2 温度不敏感的应变传感光纤实验测试结果

我们设计拉制的温度不敏感型少模光纤参数为:芯径 2a=15.1μm,纤芯折射
率 n1=1.4512,包层折射率 n2=1.444,当工作波长为 1550nm 时 V=4.4,传感长
度 L=200mm。首先,对其温度和应变分别进行测试,来确定轴向伸长和温度周
期大小;其次,对应变和温度进行交叉测试,以验证是否满足我们预期的传感特
性。同时,选择 17.56um 芯径的光纤进行应变和温度的交叉测试,对比说明这种
少模光纤的传感特性。

4.2.1 温度和应变分别测试的实验结果

截取了三段芯径 15.1μm 的少模光纤对其轴向伸长和温度分别进行了测试,


其中轴向伸长以 10μm 为间隔从 0μm 变化到 600μm,而温度以 5℃为间隔从 30℃
变化到 330℃。将输出功率进行归一化后得到下图 4-9。其中图(a)表示轴向伸
长与归一化探测功率的关系,图(b)表示温度与归一化探测功率的关系。从图
中可以得到实验测试的轴向伸长周期为 320μm,我们理论计算的轴向伸长周期为
325.12μm,两者数值非常接近。同时可以看出温度的周期超过了我们的测量范围,
并且在我们的测试范围内温度对输出功率的影响不大。

(a) (b)
1 1.2
First
0.9 1.15 Second
Normalized detector power

Normalized detector power

Third
0.8
1.1
0.7
1.05
0.6
1
0.5
0.95
0.4
0.9
0.3

0.2 0.85

0.1 0.8
0 200 400 600 30 130 230 330
Fiber elongation(m) Temperature(℃)

(a)三段芯径 15.1μm 少模光纤(b)三段芯径 15.1μm 少模光纤


图 4-9 轴向伸长和温度与归一化探测功率的关系

4.2.2 应变和温度交叉测试的实验结果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少模光纤的温度不敏感特性,同样截取了三段 15.1μm
的少模光纤,将温度设置在 30℃,105℃,180℃,255℃,330℃这五个不同数

41
第4章

值时,测量应变以 50με 为间隔从 0με 变化到 3000με 时的输出功率情况。整理测


量数据得到三段光纤的输出功率及相对功率变化量与应变的关系分别如下图
4-10 中(a),(b)和(c)所示。
85 7
30℃

Relative variation of power(W)


80 6 105℃
180℃
75 5 255℃
330℃
Power(W) 70 4

65 3

60 2

55 1

50 0

45 -1

40 -2
0 1000 2000 3000 0 1000 2000 3000
Strain( ) Strain( )

(a)第一段芯径 15.1μm 光纤

190 10
Relative variation of power(W)

180

170
5
160
Power(W)

150
0
140

130
-5
120

110

100 -10
0 1000 2000 3000 0 1000 2000 3000
Strain( ) Strain( )

(b)第二段芯径 15.1μm 光纤
190 10
Relative variation of power(W)

180

170
5
160
Power(W)

150
0
140

130
-5
120

110

100 -10
0 1000 2000 3000 0 1000 2000 3000
Strain( ) Strain( )

(c)第三段芯径 15.1μm 光纤
图 4-10 输出功率及相对变化与应变关系

42
第4章

从上面的三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少模光纤在五个不同的环境温度值下,
轴向伸长变化的周期都能够稳定保持在 320μm,而且周期性基本不受温度的影响。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对得到的输出功率及相对变化功率值进行归一化,得到
归一化探测功率及其相对变化与应变关系如下图 4-11 所示。从下图三根光纤的
相对变化与应变的关系可以看出,三组归一化相对变化功率的数值在 30℃、105℃、
250℃、330℃最大均不会超过 0.07,说明这种少模光纤在测量应变时温度干扰的
影响很小。同时,这三组结果均在 180℃时有较大的相对变化,推测可能是少模
光纤的加工缺陷造成在此温度下的异常。

1 0.3

Relative variation of normalized power


30℃
0.95 105℃
0.2 180℃
0.9 255℃
Normalized power

0.85 330℃
0.1

0.8
0
0.75

0.7 -0.1

0.65
-0.2
0.6

0.55 -0.3
0 1000 2000 3000 0 1000 2000 3000
Strain( ) Strain( )
(a)第一段芯径 15.1μm 光纤
1 0.3
Relative variation of normalized power

0.95
0.2
0.9
Normalized power

0.85 0.1

0.8
0
0.75

0.7 -0.1

0.65
-0.2
0.6

0.55 -0.3
0 1000 2000 3000 0 1000 2000 3000
Strain( ) Strain( )

(b)第二段芯径 15.1μm 光纤

43
第4章

1 0.3

Relative variation of normalized power


0.95

Normalized detector power


0.2
0.9

0.85 0.1

0.8
0
0.75

0.7 -0.1

0.65
-0.2
0.6

0.55 -0.3
0 1000 2000 3000 0 1000 2000 3000
Strain( ) Strain( )
(c)第三段芯径 15.1μm 光纤
图 4-11 归一化探测功率及其相对变化与应变关系

进一步选择 17.5μm 芯径的少模光纤进行对比,我们对此少模光纤在分别在


30℃、50℃、70℃、90℃、110℃温度时,应变以 50με 为间隔从 0με 变化到 2500με
时的输出功率情况进行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归一化探测功率及其相
对变化功率与轴向伸长关系如下图 4-12 所示。从归一化探测功率随轴向伸长的
变化来看,不同温度下的初始相位之间的数值相差很大,而且无法预测;而相对
变化的最大数值会达到 0.8,也就是说在测量应变时温度的干扰会导致错误的测
量结果。
1
Relative variation of normalized power

1.4 30℃
50℃
1.2
70℃
Normalized detector power

0.8 1 90℃
0.8 110℃

0.6 0.6
0.4
0.2
0.4
0
-0.2
0.2
-0.4
-0.6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Strain( ) Strain( )

图 4-12 归一化探测功率及其相对变化功率与应变的关系

根据上面几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温度不敏感的应变传感少模在
温度为 30~330℃以内工作时,基本上温度对应变的测量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说明这种光纤能够有效改善温度和应变交叉敏感的问题,而这种少模光纤参数设
计方法对于设计传感用少模光纤具有指导意义。

44
第4章

4.3 少模光纤传感的光谱实验结果

本节对 17.56μm 芯径的少模光纤应变和温度光谱特性分别进行分析。采用超


辐射发光二极管(SLED) SLD-101 宽带光源,其中心波长在 750~1600nm 内可调,
谱宽为 20~80nm,激光通过单模尾纤输入到少模光纤内。同时,少模光纤输出端
与单模光纤之间采用对准熔接,两个模式在少模光纤内发生干涉。利用标准型光
谱仪 AQ6370 来测量单模光纤输出的干涉光谱,光谱仪可测量的波长范围为
600nm~1700nm,分辨率可达到 0.02nm,最小采样分辨率可达到 0.001nm。下图
4-13 分别是宽带光源和光谱仪。

(a)宽带光源 SLD-101 (b)光谱仪 AQ6370


图 4-13 宽带光源和光谱仪

4.3.1 应变传感光谱

首先利用光谱仪对我们实验使用的宽带光源进行测试,其光源光谱如下图
4-14 所示。光源光谱的强度随着波长呈近似的高斯分布,中心波长位于 1540nm
处。

0.018

0.016

0.014
Intensity(a.u.)

0.012

0.01

0.008

0.006

0.004

0.002

0
1430 1470 1510 1550 1590 1630
 (nm)

图 4-14 光源光谱曲线

45
第4章

我们测量以 50με 为间隔从 0με 变化到 3000με 时的应变传感光谱,可得到 61


幅干涉光谱结果。其中下图 4-15 所示是光纤在不受应变作用的自由状态下,即
0με 时的干涉光谱曲线,可以看出明显的 LP01 和 LP02 干涉光谱,并且干涉光谱
受到了光源包络的调制。
-3
x 10

6
Intensity(a.u.)

0
1430 1470 1510 1550 1590 1630
 (nm)

图 4-15 0με 下的干涉光谱曲线

我们将少模光纤在 1400με,1450με,1500με,1550με,1600με 五个应变时


的干涉光谱进行局部放大,得到下图 4-16,其波长范围在 1532.4nm~1537.4nm
内。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随着轴向伸长的增加,同一个峰值波长会向波长减小的
方向变化,也就是光谱会发生蓝移。
-3
x 10
10
1400
9.5 1450
1500
9 1550
8.5 1600
Intensity(a.u.)

7.5

6.5

5.5
1539 1540 1541 1542 1543
 (nm)
图 4-16 在五个不同应变下的局部干涉光谱

46
第4章

我们将得到的所有光谱数据对同一峰值波长进行解调计算,再对得到的离散
峰值波长数据点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峰值波长位移与应变的关系及多项式拟合
结果曲线如下图 4-17 所示。
1
peak wavelength shift
fitted curve
Peak wavelength shift(nm)
0

-1

-2

-3

-4

-5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Strain( )
图 4-17 峰值波长变化量与应变的关系
从图 4-17 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应变增加峰值波长值逐渐减小,并且峰值
波长的变化量与应变呈线性关系,拟合斜率为-0.001662nm/με。对分辨率 0.001nm
的光谱仪来说,可以测量的最小应变约为 0.6173με。
为了提高光谱的解调精度,我们对光谱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在频域中进行
带通滤波,以去除直流成分和高频噪声,再将其逆变换到波长域进行峰值波长位
移的解调。同样地,解调峰值波长的变化量与应变如下图 4-18 所示,两者之间
是线性关系,而其斜率变为-0.001674nm/με,应变的波长灵敏度相对于原来有了
一些的提高,也就是说可以测量的最小应变达到了 0.5974με。
1
peak wavelength shift
fitted curve
Peak wavelength shift(nm)

-1

-2

-3

-4

-5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Strain( )

图 4-18 频域处理后的峰值波长变化量与应变的关系

47
第4章

我们利用空间频率的方法进行光谱解调,首先需要在傅里叶变换频域对幅频
响应的峰值位置进行求解。一般,我们光谱仪的波长采集范围是有限的,因此栅
栏效应使得相应的频谱中的数字下标只能取整数值,当采样点数一定时,系统分
辨力是取决于相应数字下标的分辨力。为了提高解调精度,可进行频域插值处理
或重采样数据末端补零,但后者由于数据量增加使解调速度降低。因而一般都采
用频域高斯插值处理[50]或者三次样条插值公式[48]的方法。但是一般采用插值方
法求解的分辨率都不是很高。为了使空间频率迅速逼近真实峰值,而计算量却不
会增加很多,我们使用 zoom-FFT 法在离散傅里叶变换基础上提高空间频率的解
调分辨率,算法步骤如下[49][51]:
1) 对一幅光谱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先找到频谱峰值位置作为初次估
值位置 m1 ,此时离散频谱序列的步长 m  1 。而实际峰值位置 m 与估计位置 m1
' '

之间的距离最大不超过 1/2,也就是说真实峰值位置在[ m ' -1/2,m ' +1/2]的区间内;


2) 将离散频谱序列的步长缩短至原长的 1/2,即 m  1 2 ;
3) 通过对改变步长之后的光谱再次做快速傅里叶变换,可以分别计算出 m1'
- m 和 m1' + m 处的幅度,此时 FFT 之后的离散光谱中的频谱序列点数就不再只
是整数了;
4) 选出 m1' - m , m1' 和 m1' + m 三处中幅度最大的位置,作为新的估值位置
m2' 。此时,实际峰值位置 m 与再次估计的位置 m2' 之间的距离最大不超过 1/4;
5) 以相同的步骤进行 M 次迭代后,估计位置 mM' 与真实位置 m 之间的距离
将缩小到 1 2M 。
zoom-FFT 算法通过不断缩短与真实峰值位置之间的差距,来提高分辨率,
而做 M 次迭代就能够将分辨率在 FFT 的基础上提高 2M 倍。但是,在实际的计算
之中,zoom-FFT 算法的精度并不会随着 M 的增加而无限增大,而是会受到信号
的信噪比限制,而具体的 M 值上限要针对具体的光谱进行分析计算,而本文是
在 M=8 时得到最佳迭代效果。
在空间频率域中,高斯插值,三次样条插值以及 zoom-FFT 方法求解得到的
空间频率分别为:0.013026893017342,0.013022744291601,0.013142618135162。
从数值上来看,明显的 zoom-FFT 方法求解的数值相对于简单的差值方法来说更
为精确。利用公式(3-32)中空间频率与相移的关系,结合计算出的峰值波长漂
移曲线,就可以得到相移与应变的关系以及其多项式拟合结果,如图 4-19 中所
示。相移和应变量成正比关系,与峰值波长漂移和轴向伸长的关系正好相反。曲
线拟合的结果显示,相移与应变之间成线性关系,拟合的斜率值为 0.0001373
rad/με。

48
第4章

0.5
phase shift
fitted curve
0.4

Phase shift(rad)
0.3

0.2

0.1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Strain( )

图 4-19 相移与应变的关系

为了说明拟合的曲线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评估我们采用不同方法解调出来
的数据质量,我们对原始光谱解调结果,滤波后的光谱解调结果以及相移解调结
果的数据拟合结果进行了简单分析,得到它们之间的对比如表 4-2 所示。其中,
SSE 为和方差,其值越小说明离散数据点的拟合结果越好。Rsqure 代表相关系数,
越接近于 1 拟合效果越好,一般要求其值应该是大于 0.9 的。RMSE 为剩余标准
差,简称为标准差,表示离散数据点与拟合值之间的误差,同样也是越小越好。
因此,从这三个数值上我们可以看出,采用相移解调方法得到的数据是最好的,
这种方法解调到的离散数据经过拟合之后与真实值最为接近。
表 4-2 三种方法解调数据结果对比

采用算法 SSE(和方差) Rsqure(相关系数) RMSE(剩余标准差)


原始光谱 0.194899524061355 0.998509864036591 0.057475053403644
滤波后的光谱 0.209412037739986 0.998422398139570 0.059576476665410
相移解调 0.001329028500167 0.998509864036591 0.004746146519282

4.3.2 温度传感光谱

为了研究少模光纤温度传感的光谱特性,测量温度以 10℃为间隔从 30℃变


化到 350℃时传感光谱。同样地选择五组温度:120℃,130℃,140℃,150℃,
160℃,将 1499nm~1500.4nm 波长范围内的干涉光谱进行放大,得到下图 4-20。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同的峰值波长向着波长增大的方向移动,

49
第4章

也就是说同一级次光谱峰值发生了红移,这种变化趋势与我们在 3.4.1 小节中理


论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3
x 10
4.5

Intensity(a.u.) 3.5

2.5

2
T120℃
1.5 T130℃
T140℃
1 T150℃
T160℃
0.5
1499 1499.2 1499.4 1499.6 1499.8 1500 1500.2 1500.4
 (nm)
图 4-20 五个不同温度下的局部干涉光谱

我们对得到的所有光谱数据的同一级次峰值波长进行解调,进一步对得到数
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峰值波长变化量与温度的关系及多项式拟合曲线如下图
4-21 所示。从图中的拟合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增加同一级次峰值波长逐渐
增大,并且峰值波长的移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线性,但仍然保持着一一对
应的关系。
同样我们对光谱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再经过频域处理和傅里叶逆变换回来
的光谱数据的峰值波长进行解调,得到峰值波长的变化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如下图 4-22 所示。从图中的曲线我们可以看出,温度与同一级次峰值波长之间
的红移关系保持不变,而拟合结果也仍然保持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50
第4章

3
peak wavelength shift
fitted curve

Peak wavelength shift(nm)


2.5

1.5

0.5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Temperature(℃)

图 4-21 峰值波长变化量与温度的关系及多项式拟合结果曲线

3
peak wavelength shift
fitted curve
Peak wavelength shift(nm)

2.5

1.5

0.5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Temperature(℃)

图 4-22 频域处理后的峰值波长变化量与温度的关系

进一步我们利用空间频率的概念,解调得到相移与温度及其多项式拟合结果
的关系曲线,如下图 4-23 所示。同样,相移与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峰值波长和温
度之间的变换趋势相反。

51
第4章

0
phase shift
fitted curve

-0.005

Phase shift(rad)
-0.01

-0.015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Temperature(℃)

图 4-23 相移与温度的关系

同样地,为了说明拟合的曲线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评估我们采用不同方法
解调出来的数据质量,我们对原始光谱解调结果,滤波后的光谱解调结果以及相
移解调结果的数据进行了简单分析,得到它们之间的对比如表 4-3 所示。可以看
出,采用相移解调的 SSE 和 RMSE 大大减小。因此,从这三个数值的简单对比
上我们可以看出,采用相移解调方法得到的数据是最好的,这种方法解调到的离
散数据经过拟合之后与真实值最为接近。

表 4-3 三种方法解调数据结果对比

采用算法 SSE(和方差) Rsqure(相关系数) RMSE(剩余标准差)


原始光谱 0.047430387540365 0.997782591432280 0.039761953146345
滤波后的光谱 0.046551800612204 0.997823963083993 0.039391962214054
相移解调 2.35876802725e-006 0.997228225628998 2.80402569368e-004

4.4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四种少模光纤的温度和应变结果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到的实验结
果与仿真结果相符,验证了我们仿真算法的正确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对我们设计
少模光纤和 17.5μm 芯径少模光纤进行了应变和温度交叉测试,实验结果说明本
文设计的少模光纤在测试的温度范围内,是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的,对指导我们设

52
第4章

计传感用少模光纤参数具有重要意义。光谱特性的峰值波长位移和相移解调结果
说明了采用空间频率方法解调的优势。

53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少模光纤的传感是利用单根少模光纤中不同传导模式之间的干涉形成的,其
本质是模间干涉,由于不同模式对外界物理量的灵敏度不同,因而少模光纤可以
实现多参量传感,同时也可解决交叉敏感的问题,其结构简单,具有能够有效补
偿外部环境参数的优点。本论文以少模光纤模间干涉理论作为研究的技术背景,
从模间干涉的相位灵敏度理论及仿真结果入手,设计了一种温度不敏感少模光纤。
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实验光路验证了我们仿真方法的正确性,测试了设计少模光
纤的轴向应变和温度传感特性,证明了这种少模光纤能够有效改善温度和应变交
叉敏感的问题。

5.1 总结

通过回顾本文之前的研究成果,现将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研究了少模光纤的模间干涉工作原理,深入分析了应变和温度的传感
特性,推导了应变和温度的相位灵敏度公式,利用 MATLAB 仿真分析了沙漠光线
中圆对称模式的功率分布情况。
(2)根据相位灵敏度的 MATLAB 仿真结果,设计出了一种对温度不敏感的
少模光纤,这一研究说明少模光纤的传感可以有效解决交叉敏感问题。
(3)搭建实验光路,结合错位熔接探测法,对温度和轴向应变进行了实验
研究,对仿真方法以及设计少模光纤的传感特性进行了验证。证明本文的设计的
少模光纤能够有效削弱在应变测量过程中温度的干扰。
(4)搭建实验系统测试分析了少模光纤应变和温度传感的光谱特性,研究
了峰值波长位移和解相移的解调方法。基于空间频率的概念提出了少模光纤基于
三模干涉原理实现双参量传感的方法。

5.2 展望

本文在对圆芯少模光纤的温度和应变传感进行了研究,在解决光纤传感中应
变和温度交叉敏感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本课题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并且在许多方面仍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54
参考文献

(1)进一步提高温度不敏感应变传感少模光纤的温度测量范围。由于时间
和条件限制,本文目前实验的温度传感范围为 30~330℃,通过提高传感温度进
行测试,有望扩展我们的少模光纤的测量范围。
(2)进行基于三模干涉传感原理来测量双参量的实验。本文从理论上只提
出了三模光纤传感的理论原理以及相移解调方法,由于缺少可用作三模干涉的少
模光纤,因而没有对三模光纤的传感特性进行测量,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拉制
三模光纤对其传感光谱进行测量分析。
(3)扩展少模光纤传感方面的应用,比如弯曲、折射率的测量等。本文只
对两个较为普遍的传感量温度和应变进行了测量,下一步可以对此少模光纤的弯
曲,折射率等参数进行测试,弯曲测量可用在工程健康监测上。而折射率传感则
是将少模光纤包层腐蚀减小厚度,利用光纤传导模式与外部折射率的相互作用达
到传感目的。
(4)利用在少模光纤上刻蚀布拉格光栅,形成少模布拉格光纤光栅,利用
模间干涉的响应波长和布拉格波长与外部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来进行传感,不仅可
以得到更高的灵敏度,而且可以进行多参量的传感。

5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廖延彪.光纤光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65~216。
[2] 欧攀.高等光学仿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82~125。
[3] 李登道,耿杰,王文通.光纤的结构及其传输特性分析[J].山东科技大
学学报,2004,23(4):39.
[4] 杜志泉,倪锋,肖发新.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光电技术应用,
2014(6):7~12.
[5] 石健.基于少模光纤的模式复用通信技术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6] 魏春芬.基于少模光纤的滤波器件和温度传感的研究[D].福建:厦门大
学,2013.
[7] Matsuo S, Sasaki Y, Ishida I, et al. Recent progress on multi-core fiber and
few-mode fiber[C].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and the
National Fiber Optic Engineers Conference, 2013: 1~3.
[8] 顾波波.新型结构光纤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2.
[9] 郑小平,廖延彪.一种新型的电压温度双参量光纤传感器[J].中国激光,
1997(11):997-1002.
[10] 王鹏宇.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应用[C].第二十六届中国(天津)IT、网络、
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天津,2012:9.
[11] 姜小刚.微结构的光纤传感器[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4.
[12] 李操.全光纤偏振压力传感器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3] 何慧灵,赵春梅,陈丹,等.光纤传感器现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4,41(03):39~41.
[14] Kim B Y, Blake J N, Huang S Y, et al. Use of highly elliptical core fibers for
two-mode fiber devices [J]. Optics Letters, 1987, 12(9): 729~31.
[15] Snyder A W, Zheng X H. Optical fibers of arbitrary cross sections [J].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 1986, 3(5): 600~609.
[16] Huang S Y, Blake J N, Kim B Y. Perturbation effects on mode propagation in
highly elliptical core two-mode fibers [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1990,
8(1): 23~3.
[17] Safaai-Jazi A, Mckeeman J. Synthesis of intensity patterns in few-mode
optical fibers [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1991, 9(9): 1047~1052.
[18] 王河林,毕卫红,杨爱军,等.基于模间干涉全光纤电压传感器设计[J].电
网技术.2006,30(24):50~55.
[19] Chen D, Wu C, Tse M L V, et al. Hydrostatic Pressure Sensor Based on Mode
Interference of a Few Mode Fiber [J].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2011,
119(5): 335~343.

56
参考文献

[20] T. A. Eftimov, Bock W J. Sensing with a LP01-LP02 intermodal interferometer


[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1993, 11(12): 2150~2156.
[21] Kumar A, Jindal R, Varshney R K, et al. A fiber-optic temperature sensor
based on LP01 – LP02 mode interference [J].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2000, 6(1):
83~90.
[22] Kumar A, Goel N K, Varshney R K. Studies on a few-mode fiber-optic strain
sensor based on LP01 -LP02 mode interference [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01, 19(3): 358~362.
[23] Li Q, Lin C H, Tseng P Y, et al. Demonstration of high extinction ratio modal
interference in a two-mode fiber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all-fiber comb filter and
high-temperature sensor[J].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05, 250(4–6): 280~285.
[24] 董小鹏,李杰,戎华北,等.少模光纤 Bragg 光栅及其在折射率测量中
的应用[C].全国集成光学学术会议,2005.
[25] 姜小刚.微结构的光纤传感器[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4.
[26] Chen J, Lu P, Liu D, et al. Optical fiber curvature sensor based on few mode
fiber [J]. Optic-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Optics, 2014, 125(17):
4776~4778.
[27] Guan B O, Tam H Y, Tao X M, et al. Simultaneous strain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using a superstructure fiber Bragg grating [J].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2000, 12(6): 675~677.
[28] Bhatia V, Campbell D, Claus R O, et al. Simultaneous strain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with long-period gratings [J]. Optics Letters, 1997, 22(9): 648~50.
[29] Harris J, Lu P, Larocque H, et al. Highly sensitive in-fiber interferometric
refractometer with temperature and axial strain compensation [J]. Optics Express,
2013, 21(8): 9996~10009.
[30] Xu Y. Multi-Parameter Sensing Based On In-Line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J], 2013.
[31] Li A, Wang Y, Fang J, et al. Few-mode fiber multi-parameter sensor with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and strain discrimination [J]. Optics Letters, 2015, 40(7):
1488~91.
[32] Gloge D. Weakly guiding fibers [J]. Applied Optics, 1971, 10(10): 2252~ 2258.
[33] 马春生.光波导模式理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34] OKAMOTO. Fundamentals of Optical Waveguides [M]. 2005: 57~144
[35] 谢意维,付松年,张敏明,等.少模光纤中模式选择性激励技术[J].光
通信研究,2013(3):1~3.
[36] 何万迅,施文康,叶爱伦,等.长周期光纤光栅模式与耦合的研究[M].光
学学报,2003, 23(3):302~306.
[37] Sakr S, Liu A. SLA-Based and Consumer-centric Dynamic Provisioning for
Cloud Databases [J], 2012: 360~367.

57
参考文献

[38] Sharma P, Kumar A, Varshney R K. Excitation of LP01 and LP02 modes in a


few-mode optical fiber for sensing applications [C]. Photonics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ber Optics and Photonic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2001: 506~512.
[39] Marcuse D. Excitation of the Dominant Mode of a Round Fiber by a Gaussian
Beam [J]. Bell Labs Technical Journal, 1970, 49(8): 1695~1603.
[40] 李恩邦.基于高阶模干涉的光纤应变传感器[J].光电子激光,2007,18(9):
1055~1057.
[41] 王玮,李恩邦,张晨亮,等.基于多模干涉的光纤温度传感器的 BPM 模
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2] Shou Y, Bures J, Lacroix S, et al. Mode Separation in Fused Fiber Coupler
Made of Two-Mode Fibers [J].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1999, 5(1): 92~104.
[43] 王然,朱晓农.光波在纯水中的色散特性理论计算结果比较[J].大气与
环境光学学报,2016,11(4).
[44] 赵宇.基于多模干涉理论的光纤传感器的研究[D].北京:中国计量学院,
2012.
[45] 黄雪骄.基于多模干涉光纤结构的光纤激光传感特性研究[D].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46] Xu Y. Multi-Parameter Sensing Based On In-Line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J]. 2013.
[47] Harris J, Lu P, Larocque H, et al. Highly sensitive in-fiber interferometric
refractometer with temperature and axial strain compensation [J]. Optics Express,
2013, 21(8): 9996~10009.
[48] 章鹏,朱永,陈伟民.光纤法布里-珀罗传感器腔长的傅里叶变换解调原
理研究[J].光子学报.2004,33(12):1449~1452.
[49] Shinpaugh K A, Simpson R L, Wicks A L, et al. Signal-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laser Doppler velocimetry signals [J]. Experiments in
Fluids, 1992, 12(4-5): 319~328.
[50] 黄海.光纤法布里-珀罗传感器腔长解调新方法与系统研究[D].重庆:重
庆大学,2010.
[51] 王俊杰,唐凯,王付印,等.非本征法珀干涉传感器的双参量同时传感
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5(7):71~76.
[52] Society. A E S.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C].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1965: 3795~6.

58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张珊,黄战华,李桂芳,莫琦等,“温度不敏感的少模光纤应变传感研究”,
《中国激光》(已录用)

参与的科研项目:
1、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少模光纤传感器”
2、“多维复用光纤通信基础研究”项目,课题组四“多维复用光传输系统”

59
致 谢

致 谢

转眼间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已经接近尾声,在天津大学六年半的求学生涯也
将画上句号。感谢母校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年时光中对我的教导和培养。在研究
生的课题进行期间,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以及家人在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在
此对他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首先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黄战华教授,黄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对待科研严谨不怠的优良作风,对知识不断追求的源源热情,是值得我不断学习
的珍贵品质。黄老师丰富的科研经验总是能够在我遇到瓶颈时给予我多方面的启
发,使我受益良多,在此向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激。同时,我要感谢课题组的其
他老师们,感谢蔡怀宇教授,张尹馨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在工作中,他们对我的
支持让我的课题能够顺利进行。感谢赵健老师为我提供实验场地及器件,让我能
够顺利完成实验,在实验期间赵老师提供的悉心指导使我获取了不少实际经验。
感谢武汉邮科院的莫琦老师帮助我加工少模光纤。感谢他们为我提供的无私帮助
和耐心指导,在此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之情。
当然,最值得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以及妹妹和弟弟。在我六年半的外出求学时
光中,是他们一直的支持鼓励和包容,让我能够走到今天,完成我的学业,让我
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尤其是在研究生最后的阶段,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他们
的耐心倾听和无私包容陪伴我走过这段艰难,在这里向他们表达最深沉的感激。
同时我要感谢实验室的每一位成员,感谢杨志群师兄,王云立师兄,谭风泽
师兄,张振振师兄在课题方面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朱攀师兄,王崇禧师兄,
郭震东师兄、杨建乔师姐、吴瑞师姐、刘洋师兄在科研和生活中的答疑解惑。感
谢李青青同学、马云飞同学、杨振京同学、梁志敏同学、赵健同学、任晋源同学
在科研中的陪伴和帮助。感谢实验室的每一位师弟师妹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
研环境,以及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
最后,我要感谢和我一同走过这段时光的同学们,感谢朱晓田同学、吴凡同
学、蓝卉同学、解冰珊同学、赵婧郁同学、邢欣同学、谢云棣同学、杨睿同学对
我的关心和帮助。在天津大学一同走过的六年半时光里,从你们的身上我学习到
了很多宝贵的品质,你们的并肩是我走下去的动力,祝愿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价
值。

60

Вам также может понравить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