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ы находитесь на странице: 1из 4

・222 ・ Chin. J . Med. Hist , October 1998 , Vol 28 , No .

再论《太素》
撰注者杨上善为唐人
陈钢

摘要  因《黄帝内经太素》
撰注者杨上善正史无征 ,故定其为何时之人历来有所争议 ,主要有后周
说、
隋说和唐说 。在考察了杨上善之职官及《太素》
中的避讳情况后 ,认为 : 一 、
通直郎为隋朝才始置的
散官 ; 二 、
以职事高者为守是唐贞观十一年之事 ; 三 、
太子文学是唐龙朔三年 ( 或显庆中 ) 复置 ; 四 《
、太
素》
主要是避唐初帝讳 ,且多遵守唐高宗时所定规矩 ; 五 《
、太素》
经文不避而注文避的奇特避讳现象与
唐高宗李治于显庆五年正月下有“临文不讳”
之诏书有关 。故提出 : 杨上善当为唐初之人 ,且《太素》成
书必在唐高宗时期 。
关键词  黄帝内经太素   杨上善   成书年代   医学史

Further Evidences on Yang the Annotator of Taisu ( Ext remely Plain Question ) , Shangshan′s Living in
Tang Dynasty  Chen Gang , Chengdu U niversity of TCM , Chengdu 610075
Abstract  Because of t he lack of evidences , official history failed to determinie exactly which dynasty
did Yang Shangshan , t he annotator of“ Tai S u ”, lived in , This problem has been in disput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are t hree main opinions of Yang′
s living time viz. Sui dynasty , later Zhou dynasty or Tang
dynasty. The aut hor of t his article studied Yang′s formal title of government position and B ihui ( an old
Chinese custom to avoid mentioning any of emperor′
s name or using any character of it in writing except t he
family name) condition in“ Tai S u ”and suggested t hat Yang was a man living in t he Tang dynasty. The
reasons including. 1 , The title Tong Zhi L ang is a S anguan (one who holds a sinecure post in a govern2
ment agency) which was not set up until t he Sui dynasty. 2 , It was only when t he elevent h year of Zhen2
guan reign of t he Tang dynasty t hat t he shou event (one who stick to a higher official duty in t he govern2
ment t han his real official title) appeared 3 , The official title of Taiz i Wenx ue was set up again in t he t hird
year of Longsuo reign (or wit hin Xianqing reign) of t he Tang dynasty. 4 , B ihui was mainly t he emperors
name of t he early Tang dynasty in t he text of“ Tai S u ”. 5 , The unusual appearances of B ihui in“ Tai
S u ”reveals t hat t he emperors′names were not avoided in Ji ngwen ( t he classical text) but it were avoided
ir Zhuwen ( t he annotations) .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 he imperial edict of L i nwen B uhui (it was not nec2
essary to avoid mentioning t he emperor′s name when one was copying old books) which was issued by
Lizhi , Gaozhong of t he Tang dynasty , in January , t he fift h year of Xianqing reign. Hence , t he conclusion
in drawn in t his paper.
Key words   Tai S u ( Ex t remely Plai n Q uestion ) , Yang Shangshan , Finalization of a book , History
of medicine

  《黄帝内经太素》撰注者杨上善 , 因正史无 了非明确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2 ] 。为此 , 笔者


征 ,故定其为何时之人一直众口纷纭 。综学人 在整理研究《太素》的工作中细加考证 , 又提出
诸论 ,主要有后周说 、隋说和唐说 3 种 [ 1 ] 。钱超 支持杨上善为唐初之人意见的两点证据 。现论
尘教授认为 “, 对杨上善的生活时代和他撰注 述于下 。
《太素》 的时间作出确切考证”“这个问题已经到 1  看杨上善之职官
《黄帝内经太素》各卷卷首均题有 : 通直郎
作者单位 :610075 成都中医药大学 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 。关于太子文
中华医史杂志 1998 年 10 月第 28 卷第 4 期 ・223 ・

杜佑《通典・职官》[ 3 ] 说 “
学 ,唐・ : 魏武置太子文 爵、
亲戚 、
勋庸 、
资荫 、
秀孝 、
劳考等多种依据 ,不
学 ,自后并无 。至后周建德三年 , 太子文学十 完全按照现任职务的高低 , 因此散官与职事官
人 ,后省 。龙朔三年 , 置太子文学四员 。”唐・张 的品级不一定相符 , 常有低阶官署较高职事官
[4 ]
九龄《唐六典》 以为是“显庆中始置” “文学三 者 ,也有以高阶官署较低职事官者 。这种不同
人”。关于太子文学的职责 ,乃如宋・ 孙逢吉《职 在唐初却有一定的称谓 ,即前者称作守 ,后者称
[5 ]
官分纪》 所云 , 是“掌分知经籍 , 侍奉文章 , 总 作行 。其待遇则仍按阶官之品级 。正如《旧唐
辑经籍 , 缮写装染之功 , 笔札给用之数皆料度 书》 所载 :“贞观十一年改令”“
, 以职事高者为
之”。可见太子文学的职责正与撰注《太素》这 守 ,以职事卑者为行 ,仍各带散位 。 ”
譬如 ,唐・

类工作有关 。那么究竟杨上善是后周还是唐代 子昂 661 ~ 702 年 自称其 “
( ) : 将士郎守麟台正
[ 13 ]
的太子文学臣呢 ? 至此尚难断定 。笔者以为 , 字臣陈子昂 。 ”据《通典》《
、历代职官表》等 ,
研究杨上善生平时代者 , 都仅仅将目光放在了 将士郎亦唐宋文阶官之制 ,为从九品下之散官 ,
“太子文学”上 , 而忽视了杨上善的另一个重要 而麟台正字为正九品下的职事官 。陈子昂以从
官职 ,那就是杨上善自称的“通直郎”。 《通典・ 九品下的将士郎署正九品下的麟台正字 , 故称
职官》 云“
: 通直郎 , 隋置 , 三十人 。盖采晋宋以 之为守 。那么杨上善所谓的“通直郎守太子文
来诸官皆有通直 ,谓官高下而通为宿直者也 ,因 学臣”恰与之同 。据《通典・秩品》等 , 通直郎为
[6 ]
此为名 。 ”
《唐六典》亦云 :“隋炀帝置通直郎 从六品下 , 太子文学为正六品下 。故显然撰注
[7 ]
三十人 。 ” 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云 “ : 唐宋 《太素》是杨上善以其较低文阶官从六品下通直
文阶 官 之 制 , 从 六 品 下 曰 通 直 郎 , 金 以 后 郎署较高职事官正六品下太子文学臣时之所
[8 ]
废。 ”
故杨上善也只能是这一历史事件之后 为 。这样既标示了杨上善的身份是授从六品下
的太子文学臣 。 的通直郎 , 又反映了杨氏的才能得到君主的重
通直郎属散官 。汉代以降 , 常对一些元老 用而守正六品下的太子文学 。
重臣或有功之臣在其本身实际官职之外 , 再加 2  看《太素》
中之避讳
一些无实职 、
无实责的闲散官号 ,实际上是用以 萧延平 [ 14 ] 及今人张灿  [ 15 ] 、
杨守敬 、 崔锡
[ 16 ]
表示其功劳大小 、
身份高低的一种荣誉性虚衔 。 章 等人据《太素》 中丙字避唐太祖讳作景 、 渊
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 ( 404 年) 将与实职不同的 字避唐高祖讳作泉 , 世 、 民两字避唐太宗讳作
虚衔正式称之为散官[ 9 ] 。隋朝统一中国后 , 遂 代、 人 ,治字避唐高宗讳作理 、 疗 ,认为杨上善当
将实职之官衔称为职事官 , 用以定职守 。荣誉 为唐人 。笔者对此不仅首肯 ,而且更据有早 ( 为
性的虚衔则进行整理 , 仍称散官 , 用以定班位 , 现存《太素》 诸本之祖本) 、 全 ( 补萧延平本卷 3 、
示荣宠 [ 10 ] 。正如《文献通考》所说 “ : 以职为实 , 8、
10 、
12 、
14 、29 之首 ,16 、
21 全卷 ,卷 22 末两篇
[ 11 ]
以散为号” 。唐代继承了这一制度 , 使散官 等不足) 、 真 ( 最能保存杨上善《太素》 原书旧貌)
成为标志官员等级 、 身份高低的称号 。黄本骥 等特色的日本仁和寺宫御藏本《黄帝内经太
在其《历代职官表》 中说得明白 “
: 唐代以散官定 素》[ 17 ] 再予补充 。其书避唐太宗讳 “ , 民”字多
其班位 ,而以职事官定其职守 。职事官可与散 缺笔写作“ ”( 陈垣说 :“唐时避讳 , 有可特纪
[ 18 ]
官恰相当 。但散官系按资而叙 , 而职事官则由 者 ,为缺笔之例 ,自唐时始 。 ”
)。“泄”字多写
君主量力任使 。故往往职事官已至较高之品 , 作“ ”。“ ”字或写作“昏”。“叶”字多写作
而散官未至 , 则其任务虽重要 , 而其班位仍较 “ ”“牒”
, 字多写作“ ”。宋・ 《游宦纪闻》说 :
[ 12 ]
低 。在当时不无慎重名器之意 。 ” “世字因唐太宗讳世民”,故今  、  等字 “皆去
,
再看杨上善自谓之“守”。守在此有两义 , 世而 从 云 ”; 漏   、缧   等 字 ,“又 去 世 而 从
一是临时任官 , 代理官职谓守 。二是阶官低者 曳”[ 19 ] 。清・
阮元《论语・
述而》校勘记 “
: 唐石经
兼理官职高者为守 。正是由于叙阶之法有封 避太宗讳 ,叶字变体作‘ ’。 ”
据《旧唐书》 记载 ,
・224 ・ Chin. J . Med. Hist , October 1998 , Vol 28 , No . 4

叶字”[ 20 ] 。可知唐高
“显庆二年十二月 , 改  、 [ 22 ]
太子文学 , 亦未可知 。 ”据《通典》, 隋太医侍
宗显庆二年始定将叶字改作  。倘若进而仔细 御官品为正七品 。或杨上善初仕隋为正七品的
研读仁和寺本《太素》避讳之事 , 尚可发现一种 太医侍御 。建唐后 ,按资授从六品下通直郎 ( 应
奇特现象 ,即 “
: 丙”“
、渊”“
、世”“
、民”“、治”等避 该还就任着某一相应品级的职事官 , 尚待再
唐初帝讳之字 ,在经文中者多不避 ,而在杨氏注 考) ,后被君主量才任使 ,守正六品下太子文学 ,
文中者则多避 。其中尤以“治” 字最为严格地遵 正式从事辑校刊正经籍等工作 , 从而完成了包
守了这一规则 《 ( 太素》经文中约有 345 个治字 , 括《黄帝内经太素》 编纂注释在内的医书 43 卷 、
注文中杨氏未注者 179 个 。杨注避讳作疗者 道家类书籍 33 卷共 76 卷的古籍整理注释的任
117 个 ,作理者 8 个 , 作取者 9 个 , 作以 、
用、刺、 务 ( 据《旧唐书》《
、新唐书》之《经籍志》 ) 。即便
调、 为、 服、下针 、盛、 王、 人、保、 清静者共 31 个 。 如此 ,笔者认为 , 仍应称杨上善为唐人而非隋
全书只有卷十四首中“血病身有痛者而治其经 人 。正如清・董浩等编《钦定全唐文》[ 23 ] 所述 :
络” 这一处“治” 字杨注仍作“治”,疑是后人传写 孙思邈 ,京兆华原人 , 周宣帝时隐居 ; 隋文帝辅
之讹 。另有 3 处经文《素问》《、灵枢》作“治”者 政征为国子博士 ; 太宗授以爵位 ; 高宗拜谏议大
《太素》作“理”,但其中 1 处杨注释为文理 ,2 处 夫 ;永淳元年卒 。可见孙氏历经数朝 , 然而《简
《甲乙经》也作理 , 故疑是杨氏所据之本不同而 明中医辞典》等云 : 孙思邈 , 唐代著名医学家 。
致) 。造成这种避讳现象的历史背景为何 ? 细 且云 《备急千金要方》
: , 唐・孙思邈撰 。那么准
考唐史得知 , 唐高宗李治曾在显庆五年正月下 此应谓 《黄帝内经太素》
: ,唐・杨上善撰注 。
有“临文不讳”之诏书 。告曰 “ : 孔宣设教 , 正名
参 考 文 献
为首 ; 戴圣贻范 , 嫌名不讳 。比见抄写古典 , 至
于朕名 ,或缺其点画 ,或随便改换 ,恐六籍雅言 , 1 王玉兴 ,赵静 1《黄帝内经太素》成书年代述评 1 中华医史
杂志 ,1993 , (1) :271
会意多爽 ,九流通义 , 指事全违 , 诚非立书之本
2 钱超尘 1《太素》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 见钱超尘主编 : 中医
意 。自今以后 , 缮写旧典文字 , 并宜使成 , 不须
药文献研究论丛 1 北京 :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6 :251
[ 21 ]
随义改易 。 ”
缘此 ,才有经文不避而注文避的 3 杜佑 1 通典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 :8291
奇特避讳现象 。 4 张九龄 1 唐六典 1 见 : 四库全书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595 ,
综上所言 , 一 、 通直郎为隋朝才始置的散 2521
5 孙逢吉 1 职官分纪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 :8541
官 ;二 、
以职事高者为守是唐贞观十一年之事 ;
6 杜佑 1 通典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 :8291
三、 太子文学是唐龙朔三年 ( 或显庆中 ) 复置 ;
7 张九龄 1 唐六典 1 见 : 四库全书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595 ,
四《、太素》主要是避唐初帝讳 ,且多遵守唐高宗 141
时所定规矩 ; 五 《
、太素》
经文不避而注文避的奇 8 黄本骥 1 历代职官表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411
特避讳现象与唐高宗李治于显庆五年正月下有 9 魏收 1 魏书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29731
10 袁庭栋 1 古代职官漫活 1 成都 : 巴蜀书社 ,1989 :194 ,2461
“临文不讳” 之诏书有关 。故显然杨上善为唐初
11 马端临 1 文献通考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 考 5771
之人无疑 , 且《太素》成书必在唐高宗时期 。唐
12 黄本骥 1 历代职官表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411
末杜光庭在其《道德经广圣义》中提到 :“杨上 13 陈子昂 1 谏雅州讨生羌书 1 见 : 董浩 1 全唐文 1 上海古籍
善 ,高宗时人 。
”看来其言不假 。 出版社 ,1990 :9481
李濂《医史》、
徐春甫《医统》并云杨上善于 14 萧延平 1 黄帝内经太素・例言 1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隋大业中为太医侍御 。 《太素》杨注凡引老子之 1965 :31


15 张灿  1 试述《黄帝内经太素》中避讳问题 1 北京中医学
言均称玄元黄帝 。据史载 , 唐高宗于乾封元年
院学报 ,1985 : (4) :381
二月下诏追号老子为玄元黄帝 。故萧延平道 : 16 崔锡章 1 林亿称杨氏为隋人是错误的 —杨上善为唐初人
“查隋大业距唐乾封不过五十余载 ,自来医家多 简考・医古文知识 ,1995 , (4) :321
享大年 。或上善初仕隋为太医侍御 , 后仕唐为 17 陈钢 1 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的文献价值 1 成都中医
中华医史杂志 1998 年 10 月第 28 卷第 4 期 ・225 ・

药大学学报 ,1996 , (1) :51 社 ,1990 :591


18 陈垣 1 史讳举例 1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58 :1461 22 萧延平 1 黄帝内经太素・例言 1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 张世南 1 游宦纪闻 1 见 : 四库全书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65 :41
86426321 23 董浩 1 全唐文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7111
20 刘  1 旧唐书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771
21 李治 1 临文不讳诏 1 见 : 董浩 1 全唐文 1 上海古籍出版 ( 收稿 :1997203224   修回 :1998207201)

有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创立的考证说明

  有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创办年代的时间提示 ,散见于解放前后的多种著作 、 刊物中 ,归纳起来


大约有四种 。
( 1) 1915 年说 。
《中医杂志》
1925 年 12 月第 17 期刊载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招生广告中称 “
: 始创
于民国四年”。
( 2) 1916 年说 。
《中医杂志》
1925 年 4 月第 15 期又称 “
: 本校创办于民国五年”; 李经纬主编的
《中医人物词典》( 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 丁甘仁条也称 “ : 1916 年联合夏应堂 、
谢观诸同道集资创
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 ”
另外 ,王玉润载文于《丁甘仁先生诞辰 120 周年纪念特刊》中说 “
: 先生克服
了种种困难 ,1916 年终于在上海正式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 ”
( 3) 1917 年说 。
《上海通志馆期刊》 1934 年版收载李纯康的“上海的高等教育”一文中说 “: 1917
年夏 ,丁甘仁 、 夏应堂 、
费访壶创中医学校于白克路 。 ”
赵洪钧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也称“创办时间
为 1917 年”。何时希先生的《孟河丁氏三代名医》( 载《海上医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中说 :
“20 世纪初 ,丁甘仁与夏应堂 、 谢观等创办了影响较大的上海中基专门学校 。于 1915 年向北洋政
府备案 ,经过两年筹备 ,于 1917 年正式开学 。 ”
此外 ,如陈存仁 、
黄文东 、
黄羡明等都指为 1917 年创
办。
( 4) 1918 年说 。1939 年 1 月 1 日《申报》
登载“上海国医各学院现状” 中称 “
: 上海中医学院于民
国七年由丁甘仁所办 ,原名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 ”
1946 年 8 月 22 日《新闻报》刊载“上海中医学院新
中国医学院两校同学护校宣言” 中称 “
: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医界先辈丁公甘仁与沪绅李公平书于
民国七年所创 。

以上几种说法 ,时间前后相差四年 ,究竟哪种比较正确呢 ? 经过查阅有关资料 ,我们认为 ,这几
种说法各有其一定依据 。就时间顺序而言 ,丁甘仁于 1915 年开始进行有关筹备建校的工作 ,如邀
集有志同道者 ,撰写《呈北洋大总统文》 和《呈各部文》,并上表请准 。当时 ,还没有起名上海中医专
门学校 ,所拟呈文和章程中均称为“上海中医学校”。1916 年 ,丁甘仁获北洋政府内务部批文 ,同时
经过各种筹备 ,于 7 月 1 日~15 日和 7 月 28 日~8 月 7 日二次在《申报》
上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名
义刊登了招生广告 。并于同年 8 月 23 日 ( 阴历 7 月 25 日) 正式开学 。1917 年 , 丁甘仁 、
谢观等重
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章程 ,并再次上书北洋政府 ,要求准予立案 。1918 年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迁入
正式校址 — —
—南市西门石皮弄 ,同年 ,第二次获北洋政府内务部批文 。
如上所述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创办时间 ,若以开始筹备和上书北洋政府之时计算 ,当推 1915
年 ; 如以开始招生 ,正式开学之时计算 ,则为 1916 年 。
( 杨杏林  楼绍来)
( 收稿 :1998203231   修回 :1998204203)

Вам также может понравиться